急性胃肠炎患者需从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症状)、休息与体位(休息环境、体位)、饮食护理(急性期、恢复期)、呕吐护理(呕吐时处理、呕吐后口腔护理)、腹泻护理(皮肤护理、腹泻用品处理)、心理护理(不同人群)、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脱水、电解质紊乱)、健康指导(饮食、疾病预防)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密切关注各方面情况,保障患者康复。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成人等,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急性胃肠炎时更易出现体温波动,要注意观察其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成人则需关注血压变化,防止因呕吐、腹泻导致脱水引起血压下降。
记录患者每小时的尿量,成人尿量少于30ml/h提示可能存在脱水,儿童尿量也需密切观察,婴儿尿量减少可能是脱水早期表现,通过尿量可初步判断脱水程度。
2.胃肠道症状
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如呕吐物是胃内容物还是含有胆汁、血液等。若呕吐物为咖啡色样物质,可能提示胃黏膜出血。腹泻的次数、粪便的性状,如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了解腹泻的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患者表现不同,儿童急性胃肠炎腹泻可能更频繁,需注意肛周皮肤情况,防止出现尿布疹等。
二、休息与体位
1.休息环境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休息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22-24℃左右,湿度50%-60%。避免噪音、强光等刺激,让患者能充分休息,以利于身体恢复。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需营造温馨的休息氛围,可放置其喜爱的玩具等;成人则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即可。
2.体位
呕吐时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婴幼儿,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腹泻时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仰卧位,可在臀部下方垫软枕,减轻局部不适。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
急性发作期需暂禁饮食,通过静脉补充水分和营养,防止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呕吐、腹泻。对于儿童,要注意静脉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儿童心肺负担过重。
待呕吐、腹泻缓解后,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成人可少量多次饮用,儿童则根据年龄适当调整量,如婴儿可先给予少量米汤。
2.恢复期饮食
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面条、蒸蛋等,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不同年龄患者饮食恢复进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慢,需更加谨慎地调整饮食,防止再次诱发胃肠道不适。
四、呕吐护理
1.呕吐时的处理
患者呕吐时,迅速协助其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儿童,要轻柔地进行清理,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观察呕吐情况,记录呕吐量、颜色、性质等。若呕吐频繁,可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但儿童需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呕吐症状。
2.呕吐后的口腔护理
呕吐后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异味。对于儿童,可使用儿童专用的口腔清洁用品,避免刺激口腔。
五、腹泻护理
1.皮肤护理
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轻轻擦干,必要时涂抹护臀膏。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增加肛周皮肤护理的频率,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预防尿布疹或皮肤感染。
2.腹泻用品的处理
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床单等,保持患者身体及床铺清洁。对于儿童的尿布等,要快速更换,避免粪便长时间刺激皮肤。
六、心理护理
1.不同人群的心理关注
对于儿童患者,关注家长的情绪,向家长解释病情及护理措施,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给予儿童适当的心理安抚,如通过玩具等转移其注意力。
对于成人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告知疾病的恢复过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七、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脱水的预防及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口渴、乏力等。根据脱水程度进行补液治疗,儿童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补液过快引起心衰等并发症。对于轻度脱水患者,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则需静脉补液。
2.电解质紊乱的预防及护理
监测电解质变化,如血钾、血钠等。对于呕吐、腹泻严重导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遵医嘱补充电解质。儿童电解质紊乱时更要谨慎处理,因为儿童对电解质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需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准确计算电解质补充量。
八、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告知康复后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如儿童要避免食用街边不卫生的零食等,成人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疾病预防指导
讲解急性胃肠炎的诱发因素,如饮食不洁、腹部着凉等,指导患者及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这些诱因。对于季节变化时,提醒患者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儿童腹部脂肪薄,易着凉,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更需注意腹部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