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的发生受力学因素、理化因素刺激、营养状况、年龄因素、疾病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力学因素中的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可损伤皮肤;理化因素刺激如皮肤潮湿、受排泄物刺激会降低皮肤抵抗力;营养不良使皮肤抵抗力下降;老年人皮肤老化等致耐受性降低,儿童皮肤薄嫩易受损;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因自主活动丧失等易发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因营养差等压疮几率高。
一、力学因素
(一)垂直压力
局部组织长期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的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比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与床垫、轮椅等接触部位持续受到垂直压力,若压力持续存在,会导致毛细血管血流阻断,造成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压疮。一般认为,持续施加2-3kPa以上的压力,就可能阻碍血液循环,超过2小时即可引起组织不可逆损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易因垂直压力出现压疮;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血管功能减退,也更容易因垂直压力导致压疮发生。
(二)摩擦力
摩擦力是当两层组织间发生相对移动时产生的,会损伤皮肤的保护性角质层。例如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与床单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或者坐轮椅时臀部皮肤与轮椅扶手、坐垫之间的摩擦力,会使皮肤破损,增加压疮发生风险。长期卧床患者若不能有效翻身,皮肤与床单不断摩擦,就会使皮肤完整性受损。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保持固定体位且活动少的人群,摩擦力导致压疮的风险更高;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活动受限的患者,摩擦力引起压疮的可能性也较大。
(三)剪切力
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的,与体位有密切关系。比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于肌肉、骨骼出现滑行,使血管扭曲,影响血液供应,导致组织缺氧,容易引发压疮。对于儿童,不正确的抱持或体位摆放可能导致剪切力产生;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皮肤松弛,更容易因体位变化产生剪切力而发生压疮。
二、理化因素刺激
(一)皮肤潮湿
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各种渗出液等物质的刺激,会使皮肤角质层软化,皮肤抵抗力降低。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会阴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发生压疮。不同年龄人群中,婴幼儿皮肤薄嫩,若护理不当导致皮肤潮湿,更易引发压疮;老年人皮肤水分减少、汗腺功能减退,皮肤相对干燥,但如果存在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同样会因皮肤潮湿引发压疮。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且不能自主调整体位、皮肤易出汗的人群,皮肤潮湿导致压疮的风险较高。
(二)皮肤受到排泄物刺激
尿液、粪便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皮肤,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比如尿液中的尿素会分解产生氨,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导致皮肤发红、破损,增加压疮发生几率。对于有泌尿系统疾病导致排尿异常的患者,或者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的患者,皮肤受到排泄物刺激引发压疮的风险增加。儿童若出现腹泻或尿布更换不及时,皮肤受到排泄物刺激也容易发生压疮;老年人若存在排尿、排便障碍,皮肤受排泄物刺激引发压疮的可能性更大。
三、营养状况
(一)营养不良
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机体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等情况,使皮肤抵抗力下降。当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时,如长期节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等),皮肤容易出现松弛、干燥,皮下组织对压力的缓冲能力减弱,从而更容易发生压疮。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不良会影响皮肤和组织的正常发育,增加压疮风险;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偏食、节食的人群营养状况可能不佳,易引发压疮;患有慢性疾病且未得到良好营养支持的人群,压疮发生风险也较高。
四、年龄因素
(一)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老化,表皮变薄,皮下脂肪减少,皮肤松弛,弹性降低,血管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循环较差。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皮肤对机械性刺激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发生压疮。例如老年人长期卧床时,皮肤与床垫接触部位更容易因微小的压力或摩擦力而受损。
(二)儿童
儿童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而且儿童好动但自控能力差,若不能得到良好的护理,如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皮肤清洁不当等,也容易发生压疮。比如婴幼儿若尿布更换不及时,皮肤易受刺激引发压疮。
五、疾病因素
(一)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如昏迷、瘫痪患者,由于自主活动能力丧失,长期卧床,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且感觉功能减退,对压力等刺激不敏感,不能及时调整体位,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例如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患者,病变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皮肤长期处于受压状态且无法自主改变体位,极易发生压疮。
(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像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糖尿病等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差,皮肤抵抗力低,同时疾病本身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等,使得这类患者压疮发生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血管神经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易受损且不易愈合,容易发生压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