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是无外界声源刺激时人体主观感受的耳鸣,发病机制涉及耳蜗、听神经及中枢病变,临床表现有耳鸣特征和伴随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需与传导性耳鸣、客观性耳鸣鉴别,治疗采用综合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耳蜗病变相关机制
耳蜗毛细胞是感受声音的重要细胞,当耳蜗毛细胞受损时,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电信号转换功能。例如,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耳蜗毛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能量供应,使毛细胞不能正常传递声音信号,从而引发神经性耳鸣。
内耳血管病变也可能参与其中,血管痉挛、狭窄或栓塞等情况会影响耳蜗的血液供应,导致耳蜗缺氧,影响听觉感受器的正常功能,引发耳鸣。
听神经及中枢病变相关机制
听神经受损时,神经冲动的传导会出现异常。比如,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可压迫听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受阻,使得大脑接收到错误或异常的信号,产生耳鸣感觉。
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听觉中枢的异常放电或神经递质失衡也可能引发神经性耳鸣。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导致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的平衡被打破,影响了听觉信号的正常处理,从而出现耳鸣症状。
临床表现
耳鸣特征
耳鸣声的特点多样,可为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不同类型的声音。有的患者耳鸣声持续存在,有的则是间歇性出现,在安静的环境中可能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生活质量。
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表现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难以准确描述耳鸣的感受,但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成年患者多能明确感知耳鸣的声音特征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听力下降,这是因为耳鸣往往与听力损失相关联,听觉系统的病变同时影响了听力和耳鸣的产生。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眩晕症状,尤其是当病变累及内耳平衡结构相关区域时,如梅尼埃病等疾病常同时伴有神经性耳鸣和眩晕。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可能还会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的相关表现,如心血管疾病等,而这些疾病也可能与神经性耳鸣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联。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耳鸣发生时间、频率、响度、音质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耳部疾病史,如中耳炎、耳外伤等;是否有使用耳毒性药物的经历;是否有噪声暴露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询问家长关于患儿耳部不适的发现过程等;老年患者则要询问其全身性疾病史等情况。
耳部检查
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情况,排除外耳道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外耳中耳病变。
纯音听阈测试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神经性耳鸣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通过纯音听阈测试能准确测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范围。
声导抗测试,主要用于评估中耳的功能状态,排除中耳病变对耳鸣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对于怀疑有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够清晰显示内听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有助于发现听神经瘤等病变,对于明确神经性耳鸣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与传导性耳鸣鉴别
传导性耳鸣是由于外耳道或中耳病变导致声音传导障碍引起的耳鸣。通过耳部检查,传导性耳鸣患者有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等明确的外耳道或中耳病变,纯音听阈测试显示骨导正常,气导下降,而神经性耳鸣患者骨导和气导均可出现异常。
与客观性耳鸣鉴别
客观性耳鸣是指可以被他人听到的耳鸣,多由血管源性、肌肉源性等原因引起。通过听诊器等设备可听到相应的声音,而神经性耳鸣是主观感受到的耳鸣,他人无法听到。
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神经性耳鸣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包括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如银杏叶制剂等,通过扩张内耳血管,改善耳蜗血液供应;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听神经及内耳毛细胞,促进其功能恢复。对于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如由听神经瘤引起的神经性耳鸣,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手术等治疗。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神经性耳鸣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谨慎处理。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耳毒性的药物,如必须使用相关药物时需严格评估风险。同时,儿童患者的心理安抚很重要,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儿童缓解因耳鸣带来的不安情绪。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全身性疾病,在治疗神经性耳鸣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在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听力和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如通过调整环境等方式减轻耳鸣对其生活的影响。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对于有长期噪声暴露史的人群,要强调避免继续处于噪声环境中,减少进一步的听力损伤和耳鸣加重的风险。对于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要建议其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整体机能,进而对神经性耳鸣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