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需判断程度,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2%-3%,有精神稍差等表现;中度占5%-10%,有精神萎靡等;重度占10%以上,有极度萎靡等。补充水分分口服(轻-中度且能口服者)和静脉(重度或中度伴呕吐不能口服者)。饮食上轻度脱水可继续正常饮食,中重度急性期可能短暂禁食后渐恢复。脱水症状无改善、有严重伴随症状及婴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及时就医。
一、判断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
症状表现: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体检时见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尿量稍减少。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轻度脱水表现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婴儿轻度脱水可能前囟和眼窝凹陷相对不明显,但精神状态已有轻微改变。
意义:轻度脱水丢失的水分占体重的2%-3%左右,此时机体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但也需要开始采取补充水分等措施。
2.中度脱水:
症状表现: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对于儿童来说,中度脱水时体重丢失占体重的5%-10%,不同年龄儿童的临床表现也有特点,比如较大儿童可能更能表述口渴等症状,但婴儿可能主要通过体征来判断。
意义:中度脱水已经对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积极干预补充水分等。
3.重度脱水:
症状表现: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因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甚至无尿。不同年龄重度脱水的表现也有差异,新生儿重度脱水时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更细致观察,比如皮肤花纹可能不明显,但循环衰竭表现更突出。
意义:重度脱水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以上,会严重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如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
二、补充水分的方法
1.口服补液
适用情况:轻度至中度脱水且患儿意识清楚、能口服者。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口服补液盐的用量不同。婴儿可以少量多次给予,比如每1-2分钟喂5-10ml,逐渐增加。口服补液盐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其成分是根据人体生理需要配制的,能有效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从年龄角度考虑,婴儿胃肠道功能相对稚嫩,口服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呕吐等不适。
2.静脉补液
适用情况: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伴有呕吐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脱水程度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成分。补液成分包括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电解质溶液等。例如,首先补充累积损失量,根据脱水程度计算,轻度脱水约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然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在静脉补液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开始时速度稍快,重度脱水时首批快速输入20ml/kg等渗含钠液(如0.9%氯化钠),以扩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功能。对于不同年龄儿童,静脉补液的穿刺部位、输液速度等都要根据儿童特点进行调整,比如婴儿可能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等。
三、饮食调整
1.轻度脱水患儿
可以继续正常饮食,但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同时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人工喂养的可以将奶粉适当稀释后喂养。从年龄和生活方式角度看,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饮食调整更要谨慎,要根据其消化能力逐步调整。
2.中度及以上脱水患儿
在急性期可能需要短暂禁食,一般禁食时间不超过6-8小时,然后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恢复饮食时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儿童来说,饮食恢复要循序渐进,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脱水症状无改善:如果经过口服补液等处理后,患儿脱水症状如眼窝凹陷、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提示脱水程度在加重或者有其他并发症等情况。
2.出现严重伴随症状:如患儿出现持续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或者出现高热、精神极度萎靡、抽搐等严重伴随症状时,要立即就医。对于不同年龄儿童,严重伴随症状的表现可能不同,比如婴儿出现抽搐时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脱水可能更容易引发神经系统症状。
3.特殊人群
婴儿:婴儿机体代偿能力差,脱水发展快,所以一旦发现婴儿有拉肚子脱水迹象,不管脱水程度轻重,都要密切观察,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尽快就医。因为婴儿的体液量相对体重比例较高,脱水对其生理功能影响更迅速。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拉肚子脱水时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脱水后可能表现不典型,比如精神状态改变可能不明显,但实际脱水情况可能较严重,所以老年人拉肚子脱水时要更积极就医,及时评估脱水程度并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