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受激素影响、存在胰岛素抵抗,通过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对孕妇和胎儿有诸多不良影响,需通过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管理,高龄、有特殊生活及病史的孕妇更需注意,各方共同努力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保障母婴健康。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激素影响:孕期胎盘会分泌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例如,胎盘生乳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糖利用等作用,从而导致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增加,胰岛素相对不足,引发血糖升高。
胰岛素抵抗:随着妊娠进展,孕妇体内的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但在妊娠时,这种抵抗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进而影响血糖的代谢,使得血糖水平难以维持在正常范围。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其中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数值,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
妊娠并发症风险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血糖异常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此外,还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产后糖尿病风险提高: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在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有研究表明,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在产后5-10年,约有30%-50%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
对胎儿的影响
巨大儿风险:高血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导致胎儿过度生长,成为巨大儿。巨大儿会增加难产、产伤的风险,如肩难产等。
胎儿生长受限:如果妊娠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胎盘功能不良,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从而出现胎儿生长受限的情况。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
胎儿畸形风险:在妊娠早期,高血糖环境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神经管畸形等。
新生儿并发症风险:新生儿可能出现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高血糖环境,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出生后脱离高血糖环境,而胰岛素水平仍较高,容易发生低血糖。同时,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可能受影响,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
妊娠糖尿病的管理
饮食管理
控制总热量:根据孕妇的孕前体重、身高、孕周、活动量等因素来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一般来说,体重正常的孕妇在妊娠中晚期每日需要增加300-400千卡的热量摄入,但要注意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增长过快。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食用精制糖和高糖食物。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总热量的25%-30%,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
少食多餐:将每日三餐分为5-6餐,这样可以避免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同时也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运动管理
运动方式: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孕妇瑜伽等。散步是比较安全且容易实施的运动方式,孕妇可以在每天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散步,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20-30分钟。孕妇瑜伽则可以帮助孕妇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力,但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强度: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不超过130次/分钟,以孕妇感觉稍微有点累但仍能正常交流为宜。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如头晕、气短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孕妇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一般建议在空腹、餐后2小时进行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4.4-6.7mmol/L。通过自我监测血糖,孕妇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以便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医院定期检查:孕妇还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
特殊人群(孕妇)在妊娠糖尿病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高龄孕妇在妊娠过程中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也增加,因此高龄孕妇更要严格进行妊娠糖尿病的筛查和管理,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加强孕期保健。
生活方式:孕妇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
病史因素: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更要提高警惕,加强妊娠糖尿病的筛查。在孕期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一旦发现血糖异常,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管理。
总之,妊娠糖尿病需要孕妇、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关注和管理,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措施,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