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因包括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临床表现有腹痛等,诊断靠胃镜等,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而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未发生萎缩的胃部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最主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进而黏附于胃上皮细胞,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微环境,同时Hp的毒素和酶还会损伤胃黏膜屏障。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或者长期饮酒、吸烟,都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4.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反流进入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等改变。
5.自身免疫因素:在少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非萎缩性胃炎中,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例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的壁细胞抗体可攻击胃壁细胞,影响胃酸分泌,内因子抗体则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
6.年龄和遗传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逐渐减弱,更容易发生非萎缩性胃炎。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背景的人群可能对上述致病因素更为敏感。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例如,部分患者进食较多油腻食物后,上腹部会出现隐痛不适。
2.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感,尤其是在进食后较为明显,可能与胃黏膜的炎症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有关。
3.嗳气:患者可自觉有气体从胃内向上涌出,表现为嗳气,这是因为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
4.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尤其是在炎症较为明显影响胃的排空功能时。
5.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早饱等,患者进食量较平时减少,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伴有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糜烂等表现。同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有无Hp感染等情况。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包括C13和C14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镜检查时同时取组织进行检测)、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且准确性较高,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快速尿素酶试验则在胃镜检查时同步进行,能快速得到结果;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Hp抗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检测证实有Hp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一般疗程为10-14天。
去除不良因素:患者需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对于因药物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应尽量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
治疗十二指肠-胃反流: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还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反流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2.对症治疗
腹痛的治疗:如果患者有腹痛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缓解腹痛等不适。
腹胀、消化不良的治疗:可使用助消化药物,如健胃消食片等,促进消化,缓解腹胀等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Hp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有关。如果儿童确诊非萎缩性胃炎,在治疗Hp感染时,应避免使用对儿童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等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调节,保证饮食规律、清淡,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
2.老年人:老年人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要谨慎。在进行胃镜检查等操作时,要评估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饮食上要注意易于消化,营养均衡,避免加重胃的负担。
3.孕妇:孕妇患非萎缩性胃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一般来说,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可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症状,如少食多餐,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必须用药,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