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肿大分为三度,二度指超过咽腭弓未达咽后壁中线,常见原因有炎症刺激、过敏、邻近器官炎症蔓延,临床表现有局部咽部不适、呼吸不畅、咳嗽及全身轻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药物、手术,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度
扁桃体肿大可分为三度,二度扁桃体肿大是指扁桃体肿大超过咽腭弓,但未达到咽后壁中线。
二、常见原因
1.反复的炎症刺激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不完善,上呼吸道感染如细菌(常见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病毒(如腺病毒等)感染是导致扁桃体反复发炎进而肿大的常见原因。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扁桃体的免疫反应,使得扁桃体组织增生、肿大。长期的慢性扁桃体炎会使扁桃体反复充血、水肿,逐渐肿大。
成年人:免疫力相对稳定,但如果有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情况,也可导致二度扁桃体肿大。另外,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会刺激扁桃体,降低其局部的抵抗力,容易招致病原体感染,诱发扁桃体肿大。
2.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可引起扁桃体的过敏反应性炎症,导致扁桃体肿大。这种情况在有过敏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过敏导致的扁桃体肿大可能同时伴有其他过敏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3.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如鼻腔、鼻窦的炎症可蔓延至扁桃体,引起扁桃体的炎症反应和肿大。例如,鼻窦炎时,炎性分泌物经后鼻孔流至扁桃体区域,长期刺激扁桃体,导致其肿大。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咽部不适:患者可感觉咽部有异物感、梗阻感,尤其是在进食时可能会有吞咽不适,但一般还能正常吞咽。
呼吸不畅:二度扁桃体肿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塞气道,尤其是在睡眠时,可能出现打鼾的情况,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导致呼吸暂停等情况,但一般不像三度扁桃体肿大那样明显阻塞气道。
咳嗽:肿大的扁桃体可刺激咽部及气道,引起刺激性咳嗽。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若为急性炎症期引起的二度扁桃体肿大,可能会有低热、乏力等全身表现。如果是慢性扁桃体炎导致的二度肿大,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会对全身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如影响营养吸收、导致免疫力波动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检查可观察到扁桃体的大小,明确二度扁桃体肿大的程度,同时还可查看扁桃体表面是否有充血、化脓、瘢痕等情况,初步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炎症引起。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急性扁桃体炎导致的二度肿大,血常规检查可能会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会有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等表现。
病原体检测:对于反复发炎的扁桃体肿大,可进行咽拭子培养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
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于儿童,要保证合理的饮食营养,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2.药物治疗
急性炎症期: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导致的二度肿大,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等(具体药物需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选择);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等缓解症状。
慢性扁桃体炎:对于慢性扁桃体炎引起的二度肿大,一般不首选抗生素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清洁口腔,减轻炎症反应;也可局部使用一些消炎的含片等。
3.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如果二度扁桃体肿大反复引起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每年发作4-5次及以上),或已经影响呼吸、吞咽功能,或怀疑扁桃体肿大与某些全身疾病相关(如风湿热、肾炎等可能与扁桃体病灶感染有关),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考虑。一般来说,6岁以下儿童扁桃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6岁以上儿童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手术。对于成年人,如果符合手术适应证,可根据患者的意愿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年龄因素:6岁以下儿童扁桃体免疫功能重要,手术需严格评估。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扁桃体肿大对儿童呼吸、吞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如果儿童因扁桃体肿大出现睡眠打鼾严重、影响夜间氧气摄入,可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等,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此时需及时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生活方式:家长要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减少过敏导致扁桃体肿大的风险。
2.老年患者
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扁桃体肿大时,要考虑到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可能会与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等。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术后恢复: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