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的原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淤血性因素(如门静脉高压)、其他因素(如结缔组织病、原发性脾大),不同人群脾大需关注不同方面,儿童需排查感染性疾病等,妊娠期女性要考虑妊娠相关因素及对胎儿影响,老年人需排除恶性肿瘤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可出现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表现,外周血中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科学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脾内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从而引起脾大。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肝炎病毒可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引起肝脏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同时也会影响脾脏的血流和免疫功能,使得脾脏充血、肿大。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脾大的发生率较高,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促使脾脏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
细菌感染: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病程中可出现脾肿大,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中等。伤寒杆菌感染人体后,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大量繁殖,导致巨噬细胞增生,引起脾脏肿大。
败血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当败血症累及脾脏时,会引起脾脏的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脾肿大,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寄生虫感染:
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在疟疾发作时,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同时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引起脾大。反复发作的疟疾患者脾大较为常见,长期的脾大可能会导致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病变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患者会出现脾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变硬,同时伴有发热、贫血、消瘦等表现,骨髓穿刺可发现利什曼原虫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血液系统疾病
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在脾脏中被破坏增加,长期的红细胞破坏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引起脾大。患者多有贫血、黄疸等表现,外周血中球形红细胞增多。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脾脏是破坏这种自身抗体致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长期的溶血过程会使脾脏反复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从而引起脾大,患者可出现贫血、黄疸、脾肿大等表现,Coombs试验常呈阳性。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并浸润骨髓以外的组织和器官,其中包括脾脏。急性白血病患者脾脏肿大较为常见,多为轻至中度肿大,患者还可伴有发热、贫血、出血等表现,外周血和骨髓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病程中脾脏常明显肿大,甚至可达脐平或脐以下。患者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表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多,骨髓象中粒细胞系显著增生,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
恶性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累及淋巴结和结外组织的恶性淋巴瘤,脾脏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可出现脾肿大。患者常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病理检查发现R-S细胞是重要特征。
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多种病理类型,脾脏受累时可引起脾大。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因累及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累及胃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
淤血性因素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阶段,可引起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肝窦闭塞或窦周纤维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同时,门静脉高压还可导致脾功能亢进,出现血细胞减少等表现。在我国,乙肝后肝硬化是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等部位发生血栓形成,可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引起脾脏淤血肿大。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呕血等表现;慢性者症状相对隐匿,可伴有脾大、腹水等。
其他因素
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脾大。患者除了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表现外,还可累及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导致脾脏的免疫反应异常,引起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改变。
皮肌炎: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数患者可出现脾大。患者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皮疹等,病情活动时可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脾脏肿大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介导的脾脏炎症等有关。
原发性脾大:
部分患者经过详细的检查,包括各种感染性、血液系统、淤血性等因素的排查后,仍不能明确脾大的原因,称为原发性脾大。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脾脏本身的发育或免疫异常等有关,需要长期随访观察,监测脾脏大小、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对于儿童患者出现脾大,需要特别注意感染性疾病的排查,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感染而引起脾大。同时,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儿童也可能发生,需要及时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在妊娠期女性出现脾大时,要考虑是否与妊娠相关的血液系统变化等因素有关,同时要谨慎评估各种检查和治疗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出现脾大时,要注意排除恶性肿瘤等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恶性疾病的发生率相对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