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是机体摄入过量铅元素引发的全身性疾病,铅来源包括生活环境和职业暴露,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血液、神经、消化等系统,临床表现因人群不同而异,可通过血铅、尿铅等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改善环境、培养习惯等预防,治疗需脱离暴露环境并驱铅及对症治疗,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可减少其危害。
一、铅中毒的定义
铅中毒是一种因机体摄入过量铅元素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人体摄入铅后,铅会在体内蓄积,干扰多种生理功能。
二、铅的来源及进入人体的途径
(一)生活环境中的来源
1.含铅涂料:老旧建筑中剥落的含铅涂料粉尘是儿童铅暴露的常见来源之一。儿童可能通过手-口途径接触含铅涂料粉尘后摄入铅。
2.含铅汽油:虽然现在无铅汽油已普遍使用,但一些老旧车辆使用含铅汽油时产生的尾气中含铅,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可能造成周围人群铅暴露。
3.玩具和学习用品:部分质量不达标的玩具和学习用品可能含有铅,如彩色漆层较厚的玩具,儿童啃咬玩具时易摄入铅。
4.食品:某些含铅量较高的食品也是铅的来源,例如部分传统工艺制作的爆米花、某些含铅添加剂的罐装食品等。
(二)职业暴露
1.工业领域:从事铅矿开采、铅冶炼、蓄电池制造、印刷、油漆生产等行业的工人,长期接触铅尘或铅烟,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铅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导致职业性铅中毒。
三、铅中毒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铅能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多种酶,如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和亚铁螯合酶等。ALAD受抑制后,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增多;亚铁螯合酶受抑制则影响原卟啉与二价铁结合成血红素,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升高,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性正常细胞性贫血。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儿童神经系统: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铅更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铅会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代谢,影响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例如,铅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导致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受损,还可能引起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2.对成人神经系统:成人铅中毒时,铅可影响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导致外周神经炎,出现肢端麻木、肌无力等症状。
(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铅可作用于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铅毒性腹绞痛。
四、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儿童铅中毒表现
1.轻度铅中毒:可能仅有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也可能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
2.中度铅中毒:除了上述轻度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贫血、腹绞痛、行为异常等。腹绞痛多为突然发作,部位多在脐周,疼痛较剧烈,患儿常弯腰屈膝以缓解疼痛。
3.重度铅中毒:可出现抽搐、昏迷等惊厥表现,还可能有肾功能损害,如少尿、无尿等。
(二)成人铅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早期可能有头痛、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外周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肢端痛觉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铅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抽搐、昏迷等。
2.消化系统:可有口腔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重者可出现腹绞痛。
3.血液系统:可引起低色素性贫血,患者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明显。
五、铅中毒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血铅测定:是诊断铅中毒的重要指标。静脉血铅水平超过100μg/L(不同检测方法参考值略有差异)即可诊断为铅中毒。
2.尿铅测定:尿铅测定也有助于铅中毒的诊断,正常尿铅含量一般小于0.39μmol/L(0.08mg/L),尿铅升高提示近期铅接触较多。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升高是铅干扰血红素合成的指标之一,当血铅水平在200-499μg/L时,FEP可升高,但FEP升高还可见于其他一些情况,如缺铁性贫血等,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六、铅中毒的预防
(一)儿童铅中毒预防
1.改善居住环境:定期对儿童居住环境进行检测,确保无含铅涂料剥落等情况,对于老旧建筑要及时进行安全处理。
2.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勤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前、玩耍后要洗手,减少手-口途径摄入铅的机会。
3.关注饮食:避免儿童食用含铅量高的食品,如尽量不食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爆米花等。选择合格的儿童食品,保证食品中铅含量符合安全标准。
(二)职业人群铅中毒预防
1.工作场所防护:从事铅相关工作的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有效的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工作服等,减少铅的接触。
2.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监测血铅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铅暴露情况并采取措施。
七、铅中毒的治疗
(一)脱离铅暴露环境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一旦确诊铅中毒,首先要脱离铅暴露的环境,避免继续摄入铅。例如职业性铅中毒患者要调离铅作业岗位,儿童要远离含铅污染的生活环境等。
(二)驱铅治疗
1.药物驱铅:常用的驱铅药物有依地酸二钙钠等。依地酸二钙钠能与铅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但驱铅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驱铅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铅在体内的重新分布等问题。
2.其他治疗:对于出现贫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充铁剂治疗铅中毒引起的贫血等,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铅中毒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诊断治疗,可以减少铅中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特别是对于儿童等敏感人群,更要重视铅中毒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