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肿大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毒感染)、免疫因素、鼻腔及鼻窦疾病影响、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的扁桃体体积增大、咽部不适、呼吸及吞咽影响,以及全身的发热、乏力;诊断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扁桃体大小等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预防需增强免疫力、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一、病因方面
(一)感染因素
1.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急性扁桃体炎若未能彻底治愈,炎症反复刺激扁桃体,导致扁桃体黏膜充血、淋巴组织增生,进而使扁桃体肿大。例如,有研究显示,急性扁桃体炎每年发作4-5次及以上的患者,扁桃体肿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发作次数少的人群。
病毒感染也可引发,如EB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后,也可能导致扁桃体反复炎症,逐渐肿大。
(二)免疫因素
当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扁桃体作为免疫器官,可能会出现过度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扁桃体组织,导致扁桃体淋巴组织增生肿大。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时合并扁桃体肿大的情况相对常见。
(三)其他因素
鼻腔及鼻窦疾病影响:如慢性鼻窦炎,鼻腔分泌物经后鼻孔流入咽部,长期刺激扁桃体,可引起扁桃体反复炎症,导致肿大。鼻腔结构异常,如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影响鼻腔通气,患者长期用口呼吸,气流长期刺激扁桃体,也可促使扁桃体肿大。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扁桃体是免疫器官,相对较发达,6-10岁时扁桃体可能达到生理性肥大,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伴有反复炎症等情况则属于异常。而成人扁桃体一般相对缩小,但如果有上述感染等因素,也可出现肿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和酒精的刺激会损伤咽部黏膜,降低咽部的抵抗力,容易引发扁桃体炎症,进而导致扁桃体肿大。另外,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会增加扁桃体感染的风险,导致肿大。
二、临床表现方面
(一)局部表现
扁桃体体积增大:可见扁桃体超出正常范围,儿童生理性肥大时,扁桃体可能达到Ⅱ度或Ⅲ度肿大,成人扁桃体肿大也可观察到体积明显大于正常。
咽部不适:患者可感觉咽部有异物感,尤其是在吞咽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咽部疼痛,尤其是在炎症急性发作时,疼痛较为剧烈,可放射至耳部。
呼吸及吞咽影响:严重的扁桃体肿大可能会阻塞气道,儿童患者可出现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等情况,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成人患者也可能出现夜间呼吸不畅,白天则有困倦等表现。在吞咽方面,肿大的扁桃体可能会阻碍食物通过,导致吞咽困难。
(二)全身表现
发热:如果扁桃体肿大是由于急性感染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儿童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且可能伴有寒战。
乏力:由于感染等因素,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诊断方面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扁桃体的大小、颜色、表面情况等。通过检查可以区分是生理性肥大还是病理性肿大。一般将扁桃体肿大分为Ⅲ度,Ⅰ度肿大是扁桃体不超过腭咽弓;Ⅱ度肿大是扁桃体超过腭咽弓,但未达到咽后壁中线;Ⅲ度肿大是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同时,会检查咽部黏膜情况,看是否有充血、分泌物等。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肿大,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例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达到(10-15)×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超过70%。
病原学检查:对于反复感染的患者,可进行咽拭子培养,以明确是否有链球菌等致病菌感染,还可进行病毒学检测,如血清学检查等,来确定是否有病毒感染及其类型。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一)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减轻扁桃体炎症。
药物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如果是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但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对于有发热、咽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手术治疗:如果扁桃体肿大严重影响呼吸、吞咽,或者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6-7次及以上,或者已经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与扁桃体感染相关的疾病),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考虑,要权衡手术的利弊,因为儿童扁桃体是免疫器官,过早切除可能会影响局部免疫功能,但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则应及时手术。
(二)预防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当运动,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儿童可进行跳绳、跑步等,成人可选择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可有效减少口腔内的细菌和病毒,降低扁桃体感染的风险。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对于已感染的患者,要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积极治疗鼻腔及鼻窦疾病,纠正鼻腔结构异常等,减少对扁桃体的刺激。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免疫系统异常,降低扁桃体肿大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