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内乳头状瘤与鼻息肉在疾病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及治疗预后方面存在差异。鼻腔内乳头状瘤是源于鼻腔鼻窦上皮有恶变倾向的肿瘤,与HPV感染等有关,早期症状不特异,影像学有侵袭性表现,病理有上皮异型性,治疗以手术为主易复发;鼻息肉是鼻黏膜慢性炎症性良性病变,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鼻塞等,影像学无骨质破坏,病理为炎症性增生,治疗先药物后手术需长期控炎防复发。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鼻腔内乳头状瘤:是源于鼻腔鼻窦上皮的一种上皮源性肿瘤,有恶变倾向,可分为内翻性、外生性和乳头状三种亚型,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较为常见,多发生于一侧鼻腔,病理上主要是鼻腔鼻窦黏膜的上皮成分异常增殖形成乳头样新生物。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特征,本质是鼻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属于良性病变范畴,通常双侧鼻腔可同时发病,但也有单侧发病情况。
二、病因方面
鼻腔内乳头状瘤:主要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尤其是HPV-6、HPV-11、HPV-16、HPV-18等亚型感染可能与之发生发展有关,另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也可能促进其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中年男性相对更易罹患,长期吸烟、接触有害粉尘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有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病史者发病风险也会升高。
鼻息肉: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变态反应、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等。遗传易感性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几率相对较高;变态反应是重要因素,变应性鼻炎患者中鼻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变应性鼻炎人群,过敏原刺激引发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引起鼻黏膜水肿;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如反复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长期炎症刺激使鼻黏膜反复水肿、增生,逐渐形成鼻息肉,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长期吸烟等人群鼻息肉发病风险可能增加,有变应性鼻炎或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病史者更易患鼻息肉。
三、临床表现差异
鼻腔内乳头状瘤: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单侧鼻塞,随着肿瘤逐渐增大,鼻塞症状进行性加重,还可出现流涕,多为单侧黏脓涕,有时可伴有涕中带血,肿瘤增大堵塞鼻窦开口时可引起鼻窦炎,出现头痛等症状,若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可引起面部畸形、眼部症状(如眼球移位、视力下降等)、颅内侵犯相关症状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因身体耐受性等有所不同,成年患者可能更能感知鼻塞、涕血等较明显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容易被忽视,需仔细观察。
鼻息肉: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鼻塞,多为双侧,呈持续性,随着息肉增大鼻塞逐渐加重,还可出现流涕、嗅觉减退或丧失,若息肉向后鼻孔延伸,可引起咽鼓管咽口堵塞,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继发鼻窦炎时可出现头痛,一般鼻息肉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略有差异,儿童鼻息肉患者可能除鼻塞外,还可能影响呼吸导致睡眠时张口呼吸、打鼾等,影响生长发育,需特别关注,成年患者主要以鼻部症状为主,但也可能因长期鼻塞等影响生活质量。
四、影像学表现不同
鼻腔内乳头状瘤:鼻窦CT检查可见单侧鼻腔或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病变边界多不规则,可侵犯周围骨质,导致骨质吸收、破坏等,CT表现具有一定侵袭性特征;磁共振成像(MRI)检查T1加权像多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时病变多有不均匀强化。不同年龄患者因骨质发育等情况不同,骨质破坏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骨质相对较软,破坏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影像学上提示有侵袭性生长倾向。
鼻息肉:鼻窦CT可见双侧鼻腔和/或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呈双侧对称性或单侧分布,病变边界多较清晰,一般无骨质破坏,多表现为鼻黏膜的弥漫性水肿增厚形成的息肉样改变,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常受累;MRI检查T1加权像呈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息肉一般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儿童鼻息肉患者鼻窦CT表现与成人类似,但需注意与儿童期特殊的鼻腔鼻窦发育情况相鉴别,避免误诊。
五、病理学检查区别
鼻腔内乳头状瘤:显微镜下可见上皮增生呈乳头状生长,上皮细胞有一定异型性,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完整或部分破坏,肿瘤细胞向间质内呈内翻性生长等病理特征,通过免疫组化等检查可辅助明确HPV感染情况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病理表现本质是上皮的异常增殖,但细胞的分化等可能因年龄有一定差异,儿童病理检查时需由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生仔细鉴别。
鼻息肉: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鼻黏膜上皮下大量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上皮细胞可出现增生、鳞状上皮化生等改变,但无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基底膜完整,病理表现为典型的炎症性增生改变。各年龄患者病理表现基本相似,均以炎症性改变为主。
六、治疗及预后方面
鼻腔内乳头状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其有恶变倾向且易复发,手术需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根据病变范围可选择鼻内镜下手术等方式,术后需定期复查,因为复发几率较高。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术后也需密切观察复发情况,成人则需注意术后可能出现的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鼻息肉:治疗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口服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抗组胺药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多采用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联合鼻窦开放术等,术后需长期规范用药控制炎症,预防复发,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后预后有所差异,儿童鼻息肉患者术后复发相对成人可能较低,但仍需重视术后的长期管理,成人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以减少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