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伴有便血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寄生虫(如阿米巴、血吸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肠道血管畸形、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等,不同因素涉及的人群、症状表现等各有特点。
一、感染性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感染: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伴有便血。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它会产生志贺毒素样物质,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痛、腹泻,初始为水样便,后可转为血性便。研究表明,该菌感染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等因素有关,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恢复较慢。
2.沙门菌感染:沙门菌属中的一些菌种感染肠道后,会引发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现腹泻,粪便可带有黏液和脓血,表现为腹泻伴有便血。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脱水等情况。
3.志贺菌感染: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导致腹泻伴有便血的原因。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迅速转变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及时就医处理。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也可导致腹泻伴有便血。主要在秋冬季节流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感染后,除了腹泻,可能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粪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严重时可带有少量血液。由于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感染轮状病毒后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其体液平衡情况。
2.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腹泻,部分患者粪便可带有少量血液。该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在儿童群体中也较为常见,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儿童可能因腹泻出现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三)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主要病变在结肠,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呈果酱样,伴有腥臭味,同时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相对多见,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儿童感染后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腹泻和便血会导致营养吸收障碍。
2.血吸虫感染:血吸虫寄生在人体门静脉系统,虫卵沉积在肠道组织中可引起肠道炎症、溃疡,导致腹泻、便血。在流行区,人群感染风险较高,不同年龄段均可能感染,儿童感染后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进行规范的抗血吸虫治疗。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40岁人群,儿童患者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肠道长期炎症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2.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但病变累及肠道黏膜血管时可出现便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因为疾病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肿瘤生长过程中可导致肠道黏膜破坏、出血,引起腹泻、便血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结肠癌,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筛查。
2.直肠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常伴有黏液,同时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也可出现腹泻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儿童罕见但也有报道,儿童直肠癌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三)肠道血管畸形
1.肠道血管畸形出血:肠道的血管畸形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腹泻伴有便血。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相对多见,可能与血管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可能为间断性,出血量可多可少,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如肠镜等明确诊断。
(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1.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食用后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导致腹泻、便血。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可出现腹泻,粪便中带有少量血液,还可能伴有呕吐、皮疹等表现。对于食物过敏的人群,明确过敏原并避免食用是关键,儿童食物过敏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管理,以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2.乳糖不耐受:由于肠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摄入的乳糖,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引起腹泻,严重时可出现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便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中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相对较少,后天性乳糖不耐受多因肠道疾病等因素引起,儿童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其对营养物质中乳糖的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五)药物副作用
1.某些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某些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严重时可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便血。例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在儿童中由于其肠道菌群本身相对不稳定,使用抗生素后更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伴有便血等情况,需要谨慎使用抗生素,并在使用后关注肠道功能变化。
2.抗肿瘤药物:一些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腹泻、便血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段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肿瘤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后出现肠道不良反应时,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抗肿瘤治疗本身对身体的影响较大,再加上肠道不良反应,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