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细菌性(脓疱疮、毛囊炎、疖肿)、病毒性(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疣类)和真菌性(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花斑糠疹)感染;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涵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自身免疫性(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物理性(日光性皮炎、冻疮、鸡眼与胼胝)皮肤病;特殊类型皮肤病包括色素障碍性(白癜风、黄褐斑、雀斑)、皮肤附属器疾病(痤疮、脂溢性皮炎)和遗传性(鱼鳞病、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着色性干皮病)皮肤病;特殊人群皮肤病管理需针对儿童(婴儿期湿疹、学龄期传染性软疣、青少年痤疮)、老年(老年性湿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日光性角化病)和妊娠期(特应性皮疹、妊娠多形疹、药疹)特点进行。
一、感染性皮肤病及分类特点
1.1.细菌性感染皮肤病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为主,典型疾病包括脓疱疮、毛囊炎及疖肿。脓疱疮好发于儿童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浅表性脓疱,易破溃形成蜜黄色结痂,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在学龄前儿童中可达5%~10%。毛囊炎多见于头皮、背部,表现为红色毛囊性丘疹伴脓头,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反复发作。疖肿为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糖尿病患者发生率较常人高3~5倍。
1.2.病毒性感染皮肤病
常见类型包括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疣类疾病。单纯疱疹由HSV-1型病毒引起,好发于口唇、鼻周,表现为成簇小水疱,复发率达60%~90%。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红斑水疱伴剧烈神经痛是其特征。疣类疾病如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分别由HPV-2、3、16型等引起,尖锐湿疣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年发病率约0.5%~1%。
1.3.真菌性感染皮肤病
皮肤癣菌病占真菌感染80%以上,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及甲癣。足癣全球发病率约15%~20%,温暖潮湿环境促进真菌繁殖,红色毛癣菌为最主要致病菌。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多汗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人群,表现为间擦部位红斑、糜烂伴卫星状丘疹。花斑糠疹由马拉色菌引起,夏季高发,好发于胸背部,表现为淡褐色或白色斑片。
二、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及临床特征
2.1.过敏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占皮肤科门诊量15%~20%,分为刺激性(占70%)和变应性两种类型。镍、铬等金属及化妆品成分是常见致敏原,急性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水疱,慢性期可见苔藓样变。湿疹具有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渗出倾向及剧烈瘙痒特点,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水平较常人高2~10倍,家族过敏史阳性率达60%~80%。荨麻疹表现为风团样皮疹,24小时内可完全消退,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程常超过6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率约30%~50%。
2.2.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银屑病全球患病率约2%~3%,中国北方地区高于南方,HLA-Cw6基因与早发型银屑病强相关。典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占90%,育龄期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8~10倍,面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及光敏感是重要诊断依据。皮肌炎患者肌无力症状常先于皮疹出现,Gottron征(指关节伸侧紫红色丘疹)具有特征性。
2.3.物理性皮肤病
日光性皮炎好发于春夏季节,UVA(320~400nm)和UVB(290~320nm)是主要致病波段,急性期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斑、水肿,慢性光老化可见皮肤粗糙、皱纹增多。冻疮多见于手指、耳廓等末梢部位,低温(0~10℃)与潮湿环境共同作用导致局部血管痉挛性收缩,临床分为红斑性、水疱性、坏死性三级。鸡眼与胼胝均由机械性摩擦引起,前者好发于足趾侧面,中心可见角质核,后者见于掌跖受压部位,表现为弥漫性黄色增厚。
三、特殊类型皮肤病及鉴别要点
3.1.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白癜风全球患病率约0.5%~2%,中国人群中非节段型占60%~70%,伍德灯下可见亮蓝白色荧光。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颧部、额部对称分布,与雌激素水平、日晒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雀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5岁开始出现,日晒后颜色加深,冬季减轻。
3.2.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胸背部皮脂腺丰富区域,根据皮损性质分为轻度(粉刺为主)、中度(炎性丘疹)、重度(结节囊肿)。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是主要诱因,痤疮丙酸杆菌定植率在痤疮患者中达90%以上。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眉弓、鼻唇沟红斑伴油腻性鳞屑,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是重要发病机制,冬季加重者占60%~70%。
3.3.遗传性皮肤病
鱼鳞病分为寻常型、性连锁型、板层状型等,寻常型最常见,占95%以上,FLG基因突变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咖啡牛奶斑(直径>1.5cm)是重要诊断标准,6岁前出现者需警惕恶性变风险。着色性干皮病由DNA修复酶缺陷引起,对紫外线极度敏感,皮肤癌发生率较常人高1000倍。
四、特殊人群皮肤病管理建议
4.1.儿童皮肤病特点
婴儿期(0~2岁)以湿疹、尿布皮炎为主,需注意衣物材质选择,纯棉面料可降低摩擦刺激。学龄期儿童(6~12岁)传染性软疣高发,公共泳池、浴巾交叉使用是主要传播途径。青少年(12~18岁)痤疮发病率达85%,避免挤压皮损可减少瘢痕形成风险。
4.2.老年皮肤病管理
老年性湿疹与皮肤屏障功能退化相关,每日使用保湿剂可降低30%复发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65岁以上患者中发生率达50%,早期抗病毒治疗(发病72小时内)可显著减轻后遗症。日光性角化病作为皮肤癌前病变,老年男性面部、手背好发,定期皮肤检查至关重要。
4.3.妊娠期皮肤病处置
妊娠期特应性皮疹发生率约1%,避免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中效制剂(如丁酸氢化可的松)短期使用相对安全。妊娠多形疹好发于初产妇腹部,与腹壁过度拉伸相关,冷敷、中效激素软膏可缓解症状。药疹在妊娠期需特别警惕,青霉素类过敏风险较非孕期高2~3倍,用药前必须进行皮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