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真菌感染有局部症状如鼻腔异味、鼻塞、流涕、黏膜改变和全身症状(局限性时不明显,侵袭性时有发热、乏力等),检查方法有鼻内镜、真菌涂片、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需与细菌性鼻窦炎、鼻腔鼻窦息肉、鼻腔恶性肿瘤鉴别,不同病症在症状表现、检查结果及病理等方面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1.局部症状
鼻腔异味:部分患者可感觉到鼻腔内有特殊的异味,这是因为真菌感染在鼻腔内繁殖代谢产生一些有异味的物质。例如,一些慢性鼻腔真菌感染患者可能会长期存在鼻腔异味的情况,尤其在免疫力较低或病情活动时异味可能更明显。
鼻塞:鼻腔黏膜受到真菌侵袭后,会出现充血、肿胀等炎症反应,进而导致鼻塞。鼻塞程度可轻可重,轻者间断性鼻塞,重者可能为持续性鼻塞,影响患者的呼吸和日常生活。比如,对于患有免疫缺陷的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鼻腔真菌感染后鼻塞症状可能会进展较快且较为严重。
流涕:可出现流清涕或脓涕的情况。如果是真菌性鼻窦炎,可能会有脓涕,且脓涕中可能带有少量血丝,这是因为真菌侵犯鼻腔鼻窦黏膜,导致黏膜脆弱易出血。
鼻腔黏膜改变:鼻腔黏膜可能会出现苍白、水肿、有肉芽组织形成等改变。在检查时可发现鼻腔内有灰白色或灰黑色的坏死组织、伪膜等,这是真菌在鼻腔内生长繁殖形成的典型表现。例如,在鼻内镜检查下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黏膜的异常改变。
2.全身症状:一般来说,局限性的鼻腔真菌感染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是侵袭性鼻腔真菌感染,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比如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甚至更高;还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消耗症状,这是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会引起机体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若发生鼻腔真菌感染,全身症状可能会更明显,且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不利于感染的控制。
二、检查方法
1.鼻内镜检查
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的病变情况,如黏膜的色泽、有无坏死组织、伪膜等。能清晰看到鼻腔深部及鼻窦开口处的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以及病变的范围。例如,在鼻内镜下可以发现鼻腔内有灰白色的霉斑样改变,或者有息肉样、肉芽样组织增生等异常表现。对于儿童患者,鼻内镜检查需要在合适的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儿童鼻腔黏膜。
2.真菌涂片检查
取鼻腔内的分泌物、坏死组织等进行涂片,然后进行镜检。如果在镜下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鼻腔真菌感染。但是,真菌涂片检查的阳性率可能受到标本采集、送检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标本采集时如果没有取到足够的真菌菌丝或孢子,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在病变明显的部位取材,以提高阳性率。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由于真菌繁殖可能更活跃,相对来说涂片检查阳性率可能会相对高一些,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真菌培养
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能够明确真菌的种类。通过培养可以鉴定出是哪种真菌引起的感染,这对于后续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培养出曲霉菌、念珠菌等不同种类的真菌,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真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3-7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结果。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影响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采集标本时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二次感染。
4.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可疑的病变组织进行活检,然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变化,如是否有真菌菌丝侵入组织、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鼻腔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例如,可见黏膜组织中有真菌菌丝浸润,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组织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诊断。在进行活检时,要注意取材的部位和深度,确保获取到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对于儿童患者,活检时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患儿损伤较小的方式获取标本。
三、鉴别诊断
1.细菌性鼻窦炎
症状表现差异:细菌性鼻窦炎也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但流涕一般以脓性涕为主,且全身症状相对真菌感染可能有所不同。细菌性鼻窦炎全身症状可能以发热、头痛等为主,而真菌感染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除非是侵袭性真菌感染。例如,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患者发热体温可能更高,多在39℃左右,而鼻腔真菌感染全身发热相对不那么典型。
检查结果差异:鼻内镜检查下,细菌性鼻窦炎黏膜改变主要是充血、肿胀明显,一般没有灰白色或灰黑色的坏死组织、伪膜等。真菌涂片和培养可鉴别出是否有真菌,而细菌性鼻窦炎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细菌。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细菌性鼻窦炎,而真菌性鼻窦炎在过敏体质人群中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来鉴别。
2.鼻腔鼻窦息肉
症状表现差异:鼻腔鼻窦息肉主要表现为渐进性鼻塞,一般无明显的鼻腔异味,流涕症状也相对较轻。而鼻腔真菌感染除了鼻塞外,多有鼻腔异味等表现。例如,鼻腔鼻窦息肉患者主要是鼻塞逐渐加重,不伴有明显的鼻腔异味,而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往往有较明显的鼻腔异味。
检查及病理差异: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息肉表现为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而真菌性鼻窦炎可见特殊的坏死组织、伪膜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时,鼻腔鼻窦息肉主要是息肉组织的病理改变,没有真菌菌丝浸润,而真菌性鼻窦炎有真菌菌丝浸润等病理表现。对于儿童鼻腔鼻窦息肉患者,需要与真菌性鼻窦炎进行鉴别,通过详细的检查如真菌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3.鼻腔恶性肿瘤
症状表现差异:鼻腔恶性肿瘤也可出现鼻塞、流涕、鼻出血等症状,但鼻腔恶性肿瘤的鼻出血多为血性分泌物,且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可伴有面部疼痛、麻木等症状。而鼻腔真菌感染病情进展相对较慢(局限性真菌性鼻窦炎)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时进展有其特点。例如,鼻腔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出现面部外观改变,如鼻背隆起等,而真菌性鼻窦炎一般不会这么快出现明显的面部外观改变,除非是侵袭性且病情严重的情况。
检查及病理差异:鼻内镜下鼻腔恶性肿瘤可见新生物呈菜花样、溃疡状等,而真菌性鼻窦炎有其特殊的黏膜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时,鼻腔恶性肿瘤可发现肿瘤细胞,而真菌性鼻窦炎有真菌菌丝浸润等病理表现。对于老年患者,出现鼻腔相关症状时,需要警惕鼻腔恶性肿瘤与真菌性鼻窦炎的鉴别,通过全面的检查包括活检等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