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肿大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毒如腺病毒等)和非感染因素(过敏反应、邻近器官炎症蔓延、不良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局部(肿大程度分三度及咽部症状)和全身(发热及乏力、头痛等不适,严重时影响生长发育);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口腔护理)、药物治疗(抗感染及局部用药)和手术治疗(符合指征时在4-10岁左右手术);儿童作为特殊人群需注意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的特殊事项。
一、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儿童时期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口腔、咽部等部位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当细菌反复感染扁桃体时,可导致扁桃体肿大。例如,在链球菌性咽炎流行的季节,儿童感染后若未得到彻底治疗,就可能引发扁桃体反复炎症,进而肿大。
2.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腺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扁桃体后,会引起扁桃体的炎症反应,导致扁桃体充血、肿大。比如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结膜热,常表现为发热、咽痛以及扁桃体肿大等症状,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非感染因素
1.过敏反应:儿童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食物(如坚果、海鲜等)等,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扁桃体肿大。过敏体质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作用于扁桃体,使其出现肿大、充血等改变。
2.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鼻腔、鼻窦的炎症,炎症可蔓延至扁桃体,引发扁桃体炎,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扁桃体肿大。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的脓性分泌物可逆流至咽部,刺激扁桃体,使其反复发炎肿大。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饮水过少,过度用嗓等,都可能对扁桃体产生刺激,增加扁桃体肿大的风险。比如一些儿童喜欢吃辣条、火锅等辛辣食物,长期食用会刺激扁桃体,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肿大。
二、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1.扁桃体肿大程度:可分为三度,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Ⅱ度肿大时扁桃体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但未达到咽后壁中线;Ⅲ度肿大时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不同程度的肿大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如Ⅱ度以上肿大可能会出现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
2.咽部症状:患儿可出现咽痛,尤其是在吞咽时疼痛明显,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会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部分患儿还会有咽部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症状。
(二)全身表现
1.发热: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扁桃体肿大,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甚至更高。发热可持续数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发热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持续3-5天;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持续1-3天。
2.其他全身症状:患儿可能会出现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如果扁桃体肿大导致呼吸不畅,还可能出现睡眠打鼾、呼吸暂停等情况,长期的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在夜间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时期,会对身高、智力等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三、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首先进行咽部检查,观察扁桃体的大小、颜色、表面是否有分泌物等情况。通过视诊可以初步判断扁桃体肿大的程度,同时还会检查颈部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情况,颈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有炎症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升高。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会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
2.病原学检查:对于反复感染或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如咽拭子培养,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指导临床用药。通过咽拭子采集咽部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可以检测出是否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饮食:患儿需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对扁桃体的刺激。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漱口,可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滋生,有助于缓解扁桃体炎症。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其漱口。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肿大,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采用对症治疗,如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等。例如,对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疗程一般为10天左右,以彻底清除细菌,防止病情反复。
2.局部用药: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进行局部漱口,起到清洁口腔、杀菌消炎的作用;也可局部涂抹一些消炎的药膏,但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避免引起儿童不适。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如果扁桃体肿大反复引起急性感染,每年发作4-5次以上;或者扁桃体肿大导致呼吸道梗阻,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吞咽困难等症状;以及扁桃体肿大已经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
2.手术年龄:一般建议在4-10岁之间进行手术较为合适,因为在这个年龄段,扁桃体的免疫功能虽有一定作用,但又不是最强的时候,而且手术后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具体手术年龄还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以儿童为例)
(一)年龄因素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对于扁桃体肿大的耐受性和应对能力与成人不同。年龄较小的婴儿如果出现扁桃体肿大,由于其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家长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其呼吸、进食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而随着年龄增长到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其症状表现相对更能被家长察觉,但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需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二)生活方式因素
家长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苹果、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要控制儿童的用嗓时间,避免过度用嗓,减少对扁桃体的刺激。
(三)病史因素
如果儿童有过敏史,在诊断和治疗扁桃体肿大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物质。对于有鼻窦炎、鼻炎等邻近器官病史的儿童,在治疗扁桃体肿大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炎症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