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有一般症状(发热、精神状态改变)和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表现),不同类型脑膜炎症状有特点,诊断靠脑脊液检查等,小儿护理要注意体温、神经系统及营养,需早期发现就医、做好隔离防护及随访康复。
一、脑膜炎症状表现
(一)一般症状
1.发热:小儿脑膜炎常见发热症状,多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不同年龄段小儿表现略有差异,新生儿脑膜炎发热表现可不典型,可能体温不升或仅体温轻度升高。
2.精神状态改变:小儿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对周围环境反应差;较大儿童可自诉头痛、乏力等不适,这是由于颅内感染刺激脑膜及神经,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导致精神行为异常。
(二)神经系统症状
1.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颈部肌肉强直,被动屈伸颈部时有阻力。这是因为炎症累及脑膜,刺激颈部神经根,使颈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所致。
克氏征阳性:患儿仰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伸小腿,因屈肌痉挛使伸膝受限,小于135°并伴有疼痛及阻力。
布氏征阳性:患儿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关节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这两者都是脑膜受刺激后的典型表现,是脑膜炎症反应的体现。
2.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小儿可因头痛而哭闹不安,婴儿不会表达时则表现为频繁尖叫、囟门隆起等。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及神经受牵拉,从而引起头痛。婴儿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囟门会向外膨出。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导致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有关,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呕吐特点。
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时小儿可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颅内感染进一步加重,脑组织受损,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意识水平下降。
二、不同类型脑膜炎症状特点
(一)化脓性脑膜炎
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症状极不典型,常表现为体温不稳定、拒乳、吐奶、呼吸不规则、前囟饱满但颅缝分离可缓冲颅内压,所以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这是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后反应相对迟钝,且解剖结构特点导致症状不典型。
2.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除上述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外,还可能有烦躁、惊厥等表现。病原菌多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情进展相对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3.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症状相对典型,除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外,可出现意识模糊等表现,病原菌以脑膜炎双球菌等多见,起病相对较急,病情变化快。
(二)病毒性脑膜炎
1.一般症状:发热程度相对化脓性脑膜炎稍低,精神状态改变相对较轻,多为轻度精神萎靡或烦躁。
2.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相对较轻,颅内压增高表现也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对较轻,对脑组织及脑膜的损伤程度相对较低。
(三)结核性脑膜炎
1.早期症状:小儿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同时伴有性格改变,如原本活泼的小儿变得孤僻、易怒等。这是结核杆菌感染后,机体全身性反应及对神经系统逐渐影响的表现。
2.中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加重,脑膜刺激征明显,还可出现颅神经受损表现,常见面神经、动眼神经等受累,导致面瘫、眼球运动障碍等。
3.晚期症状:患儿意识障碍加深,可出现昏迷,频繁惊厥,颅内压急剧增高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三、诊断与鉴别要点
(一)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是确诊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病原学等。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可找到结核杆菌。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了解颅内情况,如是否有脑水肿、脓肿形成等并发症。在结核性脑膜炎中可发现脑膜强化等表现。
3.病原学检查:通过脑脊液涂片、培养等查找病原菌,对于明确病因至关重要。如化脓性脑膜炎可通过涂片革兰染色找到相应病原菌,结核性脑膜炎可通过抗酸染色找结核杆菌等。
(二)鉴别要点
1.与其他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疾病鉴别:需与瑞氏综合征、颅内肿瘤等疾病鉴别。瑞氏综合征虽也有发热、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但脑脊液检查正常,血氨升高;颅内肿瘤多有进行性头痛、呕吐加重,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变,与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等有明显区别。
2.不同类型脑膜炎之间鉴别:主要依据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鉴别,如通过脑脊液的细胞分类、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区分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脑膜炎等不同类型,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小儿)护理与注意事项
(一)护理要点
1.体温护理:监测体温变化,当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水温32~34℃),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每次擦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持续升高时,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
2.神经系统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小儿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昏迷患儿,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维持呼吸功能。
安全护理:对于有惊厥的小儿,需防止受伤,可在患儿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但不要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等损伤。同时,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减少刺激,利于患儿休息和病情恢复。
囟门护理:婴儿囟门隆起时,要避免剧烈摇晃患儿,操作头部时动作要轻柔,防止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3.营养支持:保证小儿充足营养摄入,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可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保证机体能量需求,促进病情恢复。
(二)注意事项
1.早期发现与及时就医: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一旦发现小儿有发热、精神差、呕吐等疑似脑膜炎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因为脑膜炎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2.隔离与防护:对于传染性脑膜炎,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要做好隔离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患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和家属要注意个人卫生,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病房要定期消毒等。
3.随访与康复:经过治疗病情好转的小儿,要定期随访,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相关评估,如智力、运动功能等评估。对于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小儿,要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康复理疗、认知训练等,最大程度促进小儿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