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活性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的疾病,常见发病部位有盆腔脏器、腹膜等,有疼痛、不孕、月经异常等症状,发病机制涉及种植学说等,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等,诊断方法有影像学、血清学、腹腔镜检查,不同人群患病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要关注生育,更年期女性关注症状,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需谨慎治疗。
一、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的疾病。
二、发病部位
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盆腔脏器(如卵巢、子宫骶韧带等)、腹膜等,也有罕见情况出现在远处组织,如肺部、鼻腔等。
三、症状表现
1.疼痛
盆腔痛:多为慢性盆腔痛,常表现为经期腹痛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
非经期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盆腔外异位病灶部位的周期性疼痛,如肺部异位内膜病灶可出现经期咯血等。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
四、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内膜组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等处并生长。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盆腔腹膜、卵巢表面等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3.免疫调节学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对异位内膜组织的免疫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异位内膜组织存活并生长。
五、风险因素
1.年龄: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尤其是25-45岁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有一定变化趋势,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2.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
3.家族史:有家族成员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4.既往病史:有宫腔操作史(如剖宫产、人工流产等)的女性,经血逆流种植的机会增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患有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的女性,经血排出不畅,也易导致内膜异位种植。
六、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观察盆腔内异位病灶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囊)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位病灶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血清学检查: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可以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七、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建议有生育计划的患者尽早就诊,评估生育功能,必要时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助孕。
2.更年期女性:部分更年期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但仍需关注相关症状变化,如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
3.儿童及青少年: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病需引起重视,由于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多需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