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以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为特征,女性更易患,长期精神紧张等增患病风险。罗马标准为诊断依据,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腹泻型与便秘型有不同饮食要求,不同年龄人群需兼顾营养)、心理干预(针对有精神心理因素者)、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药物治疗分腹泻型用止泻药、便秘型用促胃肠动力药或泻药,特殊人群中儿童需注重非药物治疗及药物安全,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患者病史多无器质性病变证据,但有肠道功能紊乱表现,如腹泻型患者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软;便秘型患者则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
二、诊断标准
(一)罗马标准
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满足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同时具备以下至少2项:与排便相关;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2.需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三、非药物治疗
(一)饮食调整
1.对于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纤维易产气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豆类等,可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
2.便秘型患者则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同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以促进排便。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兼顾其营养需求,儿童要注意保证均衡营养,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二)心理干预
1.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加重肠道功能紊乱。女性患者可能因特殊生理周期情绪波动大,更需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三)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成人每天需7-8小时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给身体带来负担。
四、药物治疗
(一)对症治疗药物
1.腹泻型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但需注意儿童应谨慎使用,避免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发育。
2.便秘型患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或泻药,如莫沙必利等促进胃肠蠕动,乳果糖等缓泻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尤其要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药物代谢及耐受性差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儿童肠易激综合征需特别注意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饮食调整要更注重营养均衡且适合儿童口味,心理干预要通过游戏、简单沟通等儿童易接受的方式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以低风险、适合儿童的药物为主。
(二)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非药物治疗方面要关注其行动能力调整运动方式,饮食调整要根据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情况进行个体化安排,如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及治疗反应,因为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对疾病的耐受及反应与年轻患者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