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密切接触感染者易感染,成年人不良卫生习惯或卫生条件差时风险高)、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大量饮酒、无规律进食会损伤胃黏膜或打乱消化节律引发炎症)、药物因素(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致胃黏膜失去保护引发)、应激因素(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受损引发),还有自身免疫、年龄性别、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浅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的结构容易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进而附着在胃上皮细胞上。它会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其代谢产物还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人群普遍易感幽门螺杆菌,儿童若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比如共用餐具等,也可能感染;成年人中,有不良卫生习惯、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高浓度的盐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等炎症性改变。长期摄入高盐食物的人群,患浅表性胃炎的几率会增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均受影响,比如一些偏好腌制食品的人群。
2.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急性损伤,长期大量饮酒还会破坏胃黏膜的修复机制,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引发炎症。男性通常饮酒量相对较多,因此受酒精影响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女性长期大量饮酒也会面临同样风险,各个年龄段长期大量饮酒者都易受影响。
3.无规律进食:不定时进餐,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当胃酸分泌没有规律时,过多的胃酸就会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容易引发浅表性胃炎。儿童如果饮食无规律,比如经常不吃早餐等,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成年人工作忙碌导致饮食不规律也易患病。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引发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都可能受影响,比如老年人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但同时也增加了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
四、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人体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血管痉挛、缺血,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增加,进而损伤胃黏膜,导致浅表性胃炎。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因突发的应激事件而引发,比如儿童遭遇严重外伤,成年人突发重大疾病等。
五、其他因素
1.自身免疫因素:少数浅表性胃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问题,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黏膜壁细胞的抗体,导致壁细胞损伤,影响胃酸分泌,进而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浅表性胃炎在特定人群中存在,比如有家族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发病。
2.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会逐渐下降,老年人患浅表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比如男性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患病风险相对更易凸显。
3.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等可能通过呼吸道或其他途径影响胃部健康,增加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不同地区环境不同,生活在污染较严重地区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