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大叶性肺炎的诊断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增强体质、避免交叉感染和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小儿大叶性肺炎常见症状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持续数天;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咳出黏液血性痰、铁锈色痰等;部分患儿有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等表现;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小儿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如仅有低热、咳嗽不明显等。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诊断依据。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升高;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培养等可明确病原体,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等。
二、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护理: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约20℃)和湿度(60%左右),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注意患儿的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有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营养支持:给予患儿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以维持患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机体恢复。
2.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若为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要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
3.对症治疗
退热:当患儿体温超过38.5℃且有不适症状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也可选用合适的退热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
止咳祛痰:可选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症状。对于咳嗽剧烈影响休息的患儿,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使用止咳药物,但要避免抑制咳嗽反射影响痰液排出。
呼吸支持:若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衰竭表现,可能需要给予吸氧,严重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患大叶性肺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和痰液,喂哺时要防止呛咳。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抗感染治疗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有基础疾病患儿:对于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患大叶性肺炎时病情可能更严重,治疗过程中要更加积极控制感染,同时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处理,预防基础疾病加重诱发大叶性肺炎的恶化。
四、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鼓励小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避免交叉感染:在大叶性肺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接触患儿的人员要注意洗手,防止将病原体传播给小儿。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呼吸道感染患者,要注意与小儿隔离,减少小儿被感染的机会。
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要及时治疗,防止感染向下蔓延引起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时要让小儿多休息、多饮水,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