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发生于性活跃有月经妇女,由多种情况引发,症状有下腹痛等,体征有阴道等部位表现,检查有血常规等异常及B超表现,治疗以抗生素等为主;慢性多为急性未彻底治疗等所致,全身症状轻,有月经等改变,体征有子宫等情况,检查B超有相应改变,治疗综合,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育龄期女性影响生育,老年女性病情复杂,妊娠期女性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
一、发病情况
急性盆腔炎: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常发生在经期卫生不良、宫腔内手术操作后、产后或流产后、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等情况。
慢性盆腔炎:往往是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部分慢性盆腔炎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
二、临床表现
急性盆腔炎: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等。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倦。由于盆腔瘀血,患者可有月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三、体征
急性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穹窿有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输卵管炎,则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明显压痛;若为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则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扪及宫旁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明显;若有盆腔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后穹窿或侧穹窿有肿块且有波动感。
慢性盆腔炎: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呈索条状的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
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急性盆腔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可找到致病菌;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性液体,穿刺液培养可明确病原体。B超检查可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物或肿块。
慢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见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水或盆腔粘连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较为合理,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给予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
慢性盆腔炎: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物理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急性盆腔炎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引起不孕,慢性盆腔炎也可能因盆腔粘连等影响受孕,需积极治疗。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复杂,需谨慎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
妊娠期女性:急性盆腔炎对妊娠的影响较大,可能引起流产、早产等,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