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本质相同,均为胃黏膜慢性炎症疾病,定义上病变部位多在胃窦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病因有相似之处,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吸烟、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等;症状上都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等;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都需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等)和药物治疗(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根除,对症用胃黏膜保护剂等,不同人群用药有差异),临床处理基本一致。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部位多在胃窦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渗出物,有时可见点状出血或糜烂。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非萎缩性胃炎:其实就是浅表性胃炎的另一种说法,二者本质相同,只是名称表述不同,病理表现也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主要是炎症细胞在胃黏膜层的浸润等情况。
二、病因方面的关联与区别(若有)
共同病因:二者的病因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饮酒、吸烟,酒精和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胃黏膜;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都可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改变。
特殊情况:一般来说二者病因无本质区别,都是多种因素作用于胃黏膜导致炎症发生,不存在浅表性胃炎有特定病因而非萎缩性胃炎没有的情况,因为非萎缩性胃炎就是浅表性胃炎的另一种叫法。
三、症状表现
相似症状:患者都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有的会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的消化功能紊乱有关。不同个体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有关。
症状差异(理论上):严格来说二者无本质症状差异,因为本身是同一类疾病,非要找差异可能很细微,比如不同患者对症状的感受程度不同,但从医学诊断角度,不会因为是浅表性胃炎还是非萎缩性胃炎而有明显不同的典型症状群。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等表现来初步判断。对于浅表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都可见胃黏膜的炎症表现,如充血、水肿等。
病理活检:在胃镜检查时取少量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等,二者在病理活检上主要是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都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年轻人如果有浅表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要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老年人要注意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稳定。饮食上都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都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等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对症治疗。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若需用药要谨慎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损伤儿童胃黏膜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妊娠期女性用药也需格外谨慎,要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浅表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名称表述不同,在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处理上基本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