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狭窄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是胚胎发育异常,如气管软骨环发育不全等;后天性因素有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胸部外伤、气管支气管良恶性肿瘤、感染因素、医源性操作相关、化学性损伤等,儿童多与先天性及感染因素相关,成人多与后天因素相关,有相关风险因素人群需密切关注气管情况。
后天性因素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长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导致气管狭窄的重要后天因素。长时间的气管插管会对气管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气管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最终造成气管狭窄。尤其是插管时间较长(一般认为超过2周)、插管管径较粗的患者,发生气管狭窄的风险更高。对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如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患者,气管切开后,气管局部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创面愈合过程中容易形成瘢痕,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导致气管狭窄。
胸部外伤
胸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胸部撞击伤,可能直接损伤气管结构,引起气管黏膜破裂、软骨骨折等,后续修复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就可能形成瘢痕性气管狭窄。例如,胸部外伤后气管断裂,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修复,或者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愈合后就容易发生气管狭窄。
气管支气管良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气管支气管的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等,可逐渐生长阻塞气管管腔,长期的肿瘤占位会压迫气管壁,导致气管壁组织缺血、坏死,进而引起气管狭窄。而且肿瘤生长过程中刺激气管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促进纤维组织增生,进一步加重狭窄。
恶性肿瘤:气管支气管的恶性肿瘤,如肺癌侵犯气管、气管原发恶性肿瘤等,肿瘤细胞浸润气管壁,破坏气管的正常结构,同时肿瘤生长占据气管空间,导致气管狭窄。恶性肿瘤引起的气管狭窄进展相对较快,患者可能会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感染因素
气管支气管结核: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气管支气管后,会引起气管黏膜的炎症、溃疡、肉芽组织形成等病变,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气管狭窄。尤其是肺结核患者,如果病情累及气管支气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就容易出现气管狭窄的并发症。儿童患者感染气管支气管结核后,由于其气管黏膜相对脆弱,修复过程中更容易形成瘢痕导致狭窄。
其他细菌、病毒感染:严重的气管支气管细菌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也可能引起气管黏膜的严重炎症反应,后续修复不当可导致气管狭窄。一些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感染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引发气管的炎症性狭窄,但相对不如结核感染常见。
医源性操作相关
除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外,一些其他的胸部手术,如纵隔肿瘤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等,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气管周围组织,或者为了达到手术目的而对气管进行了部分操作,导致气管壁的损伤,术后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气管狭窄。例如,纵隔肿瘤与气管关系密切时,手术中分离肿瘤可能会不小心损伤气管,或者为了切除肿瘤而对气管进行了部分切除重建,术后如果愈合不良就会出现气管狭窄。
化学性损伤
吸入腐蚀性气体或烟雾,如强酸、强碱等,会直接烧伤气管黏膜,导致气管黏膜坏死、溃疡,后续修复过程中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气管狭窄。这种情况在意外事故中可能发生,比如化学工厂泄漏事故中人员吸入腐蚀性气体,就可能导致气管狭窄。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气管狭窄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更多见先天性因素及感染因素,而成年人则更多与气管插管、胸部外伤、肿瘤等后天因素相关。对于有气管狭窄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气管插管患者、有胸部外伤史患者等,需要密切关注气管情况,早期发现狭窄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