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程度较轻,诱因去除多可缓解,病因有生理和病理因素,脉象异常相对轻;怔忡是较严重心悸,持续时间长、不能自行缓解,多由久病体虚等致心气血阴阳亏虚或心脉阻滞引起,脉象异常明显持续;两者病理基础相关,心悸可发展为怔忡,怔忡缓解期可有心悸表现;儿童心悸多因劳累等,怔忡多与先心病有关,需关注检查;女性生理期等可有心悸,怔忡需排查贫血等;老年人易出现心悸怔忡,应避免激动、规律生活、定期检查。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可由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程度相对较轻,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例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出现短暂的心悸,一般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是一种较严重的心悸,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持续时间较长,不能自行缓解,常伴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多呈持续性发作。比如慢性心衰患者常出现怔忡的表现,心悸感较为明显且持续存在。
病因
心悸的生理性病因包括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病理性病因有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怔忡多因禀赋不足、久病失养、劳欲过度等导致心的气血阴阳亏虚,或痰浊、瘀血、水饮阻滞心脉引起,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脉象
心悸患者脉象可正常或出现数、迟、促、结、代等异常脉象,但相对怔忡来说,脉象异常的程度和稳定性有所不同。
怔忡患者脉象多有明显而持续的异常,如结代脉等,且脉象变化往往提示心脏病变较为严重,比如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在怔忡发作时,脉象多呈现出不规则且持续异常的结代脉等。
心悸和怔忡的联系
病理基础相关
两者都与心脏的功能失调有关。无论是心悸还是怔忡,其根本都是心脏的气血阴阳失调或心脉不畅。例如,心气不足时,都可能出现心悸或怔忡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心气不足较轻时可能表现为心悸,严重时则发展为怔忡。
症状表现上的延续性
心悸若长期不愈,病情逐渐加重,可转化为怔忡。比如原本因短暂精神紧张出现心悸的患者,若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且未得到有效调节的状态,心脏功能逐渐受损,就可能从心悸发展为怔忡。
怔忡患者在病情缓解期,可能会表现出心悸的症状,两者在症状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延续和转化关系。例如怔忡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有所稳定,但仍可能有间断的心悸感。
不同人群的情况及应对
儿童
儿童出现心悸或怔忡相对较少见,但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时需格外关注。儿童心悸可能因玩耍过度劳累等引起,家长应注意让儿童合理休息,避免过度兴奋和剧烈运动。而儿童怔忡多与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等有关,一旦发现儿童有持续心慌、活动后气短等类似怔忡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心悸情况。生理期时由于激素变化等可能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一般月经过后可缓解。但如果女性出现类似怔忡的持续心慌且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情况,要考虑是否有贫血等问题,尤其是妊娠期女性,若出现怔忡表现,可能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需及时就医排查心脏及其他相关疾病。
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心悸或怔忡。老年人心悸可能由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引起,而怔忡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多与慢性心衰、冠心病等严重心脏疾病相关。老年人出现心悸或怔忡时,应注意避免情绪激动,保持生活规律,适度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以便及时发现心脏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