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栓子可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右心腔及盆腔静脉。下肢深静脉因解剖、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静脉疾病等因素易形成血栓;右心腔因心脏疾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心脏基础疾病等因素可形成血栓;盆腔静脉因解剖、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盆腔病史等因素会形成血栓,这些部位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都可能导致肺栓塞。
人体下肢静脉解剖存在一些特点,下肢静脉有较多的静脉瓣,这种结构使得血液回流相对缓慢,尤其是在下肢长时间处于下垂、静止等状态时,血液回流更容易受阻,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从年龄因素来看,中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显著不同,但妊娠、产后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血栓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久坐不动、长途旅行(尤其是飞机长途旅行)等情况,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有下肢静脉疾病病史的人群,其下肢静脉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存在异常,更容易发生血栓。
血栓形成机制
当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皮受损时,内皮下胶原暴露,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形成血栓。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肌肉活动减少,对静脉的泵血作用减弱,静脉血流淤滞,同时血管内皮可能因局部受压等因素受到损伤,促进血栓形成。
右心腔血栓也是肺栓塞栓子的来源之一
心脏疾病相关
一些心脏疾病会导致右心腔血栓形成,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收缩功能异常,血液在心房内容易淤滞,进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随着血流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内膜表面会形成赘生物,这些赘生物脱落也可能成为肺栓塞的栓子;右心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坏死区域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从年龄角度,老年人心脏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所以老年人右心腔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心脏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有差异,比如冠心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间接影响右心腔血栓形成相关风险。生活方式上,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增加右心腔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心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内膜炎等病史,更容易出现右心腔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过程
在心脏疾病状态下,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血液流动的湍流等情况促使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逐步形成血栓。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紊乱,血液不能充分排空,局部凝血物质积聚,导致血栓形成。
盆腔静脉血栓也是肺栓塞栓子的来源
盆腔解剖及相关因素
盆腔静脉解剖结构较为复杂,盆腔内静脉之间有丰富的交通支,且静脉壁相对薄弱。从年龄来看,育龄期女性由于盆腔生理变化等因素,盆腔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与其他年龄段有所不同;性别上,女性在妊娠、分娩等过程中,盆腔静脉受压增加,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血栓;生活方式方面,盆腔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等因素,盆腔静脉容易发生血栓;有盆腔感染病史的人群,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盆腔静脉内膜损伤,促进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情况
盆腔静脉受损或血流淤滞时,会引发血栓形成。比如妊娠晚期的女性,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增加盆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血栓脱落后可能通过静脉回流进入下腔静脉,进而到达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