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穿刺可能引发肺栓塞,其机制与操作中损伤血管致血栓形成并脱落进入肺动脉有关,风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的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及操作相关因素,预防需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针对不同人群护理,若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表现怀疑肺栓塞需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并通知医生检查治疗,通过多措施可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及及时处理相关情况。
肺部穿刺引起肺栓塞的风险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等,更容易在肺部穿刺后发生血栓形成,进而增加肺栓塞的风险。比如老年人血管壁硬化,内皮细胞功能相对较弱,在血管受到穿刺损伤时,更易启动凝血机制。
基础疾病: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房颤、心力衰竭等)、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处于高凝状态,肺部穿刺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相对更高。以房颤患者为例,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容易形成血栓,肺部穿刺操作可能促使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一些促凝物质等原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肺部穿刺后肺栓塞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卧床、吸烟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肺栓塞风险。长期卧床的患者血流缓慢,肺部穿刺后血液凝固性相对更容易增强,易形成血栓;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正常功能,也不利于降低肺部穿刺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操作相关因素
穿刺部位及操作技巧:如果穿刺操作过程中对肺内血管损伤较为严重,那么引起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比如穿刺针精准度不够,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就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
肺部穿刺后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
详细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提前采取一些改善凝血状态的预处理措施(在专业医疗评估下进行)。例如对于房颤患者,评估其抗凝状态,必要时调整抗凝治疗等。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等,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或吸烟的患者,在术前进行充分的宣教,告知其相关风险及配合要点。
术中操作
操作医生要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精准穿刺,降低对肺内血管的机械性损伤程度,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诱因。
术后护理
对于不同人群的护理:
老年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其呼吸、血氧等情况,鼓励老年患者早期适度活动(在医生评估允许范围内),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比如可以协助老年患者进行床上四肢活动等。
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后要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护理中也要关注其一般状况,按照相应疾病护理常规进行,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
儿童患者:儿科患者进行肺部穿刺后,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面色等情况,由于儿童配合度相对较差等特点,更要加强护理观察,确保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儿科患者术后尽量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等情况,以减少肺栓塞相关风险。
肺部穿刺后肺栓塞的表现及应对
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呼吸困难是比较常见的表现,患者呼吸急促,甚至可能出现口唇发绀等情况;胸痛多为突发的刺痛或隐痛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咯血症状,咯血量可多可少。
应对
一旦怀疑肺部穿刺后发生肺栓塞,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首先要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同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肺动脉CTA等明确诊断,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比如抗凝治疗等(具体治疗需遵循专业医疗规范)。
总之,肺部穿刺存在引起肺栓塞的可能性,但通过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合理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同时对于术后出现相关可疑症状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