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含1-5期,分别有不同眼底表现及对视力影响等)和增殖期(6期有新生血管等严重表现及对视力严重影响,需相应干预措施且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各期有不同特点及对患者视力等的影响,需根据不同分期采取相应治疗及控制措施。
一、背景介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分期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病变的发展进程,通常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一)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1期
特点: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微动脉瘤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周细胞减少,导致局部血管膨出形成。小出血点则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此期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对视力影响较小,但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病变可能进一步发展。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或血糖控制不佳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至关重要,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2.2期
特点:除了1期的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外,出现硬性渗出。硬性渗出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脂质等成分渗出到视网膜外丛状层形成。这些硬性渗出通常呈黄白色、边界清晰的小点或斑片状,好发于后极部。此期患者仍可能无明显视力下降,但病变已有所进展,需要更加关注血糖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延缓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3.3期
特点:出现棉絮状斑(软性渗出)。棉絮状斑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微小梗塞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灰白色棉絮状斑块。它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血,轴浆运输障碍,导致神经纤维肿胀、断裂形成。此期患者可能开始出现轻度视力下降,尤其是在阅读或看精细物体时。对于此类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减轻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
4.4期
特点:眼底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变,视网膜出现较多的微血管异常,如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等。IRMA是视网膜内新生的异常血管,是视网膜缺血的一种表现。此期患者视力下降可能进一步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激光治疗等干预措施。同时,患者应严格遵循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降糖等,以稳定病情。
5.5期
特点:眼底出现更为严重的缺血改变,视网膜广泛缺血,周边视网膜出现无灌注区。无灌注区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视网膜组织得不到血液供应。此期患者视力明显下降,视野也可能出现缺损。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及时考虑激光光凝治疗,以破坏无灌注区的视网膜组织,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的风险。
(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6期
特点:出现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由于视网膜长期缺血,引起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释放增加,导致视网膜表面或视盘表面出现新生血管。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引起玻璃体积血,严重影响视力。此期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可能失明。对于出现新生血管的患者,通常需要立即进行激光治疗或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干预措施。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因为高血糖会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病变。此外,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要注意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糖尿病病程相对较短,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快进展到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病变,保护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