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需综合病史、症状等,治疗分药物和手术,有生育需求者药物、手术可助受孕,青春期、围绝经期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等,手术有保守、半根治、根治性手术等。
一、疾病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等。症状方面,患者多有周期性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表现。妇科检查可能触及盆腔内触痛性结节或包块。辅助检查常用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异位病灶的位置、大小等;血清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情况并进行分期。
二、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痛经的患者,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一般用于不要求生育且轻度疼痛的患者,可缓解经期疼痛症状,但不能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2.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痛经的患者,能减少月经血量和缓解疼痛,长期服用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等。
3.孕激素:如甲羟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转化为蜕膜样变继而坏死、吸收,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
4.GnRH-a:如亮丙瑞林等,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造成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适用于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前缩小病灶或术后预防复发,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质丢失等问题,需注意补充钙剂。
(二)手术治疗
1.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保留子宫和卵巢组织,如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术等,术后有复发可能,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但病情较重的患者是一种选择,但手术效果因人而异。
2.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但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切除子宫和病灶,但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可缓解疼痛等症状,术后需注意卵巢功能变化及激素替代治疗相关问题。
3.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病情严重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术后需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但会导致患者永久性绝经。
三、生育相关问题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药物治疗可尝试缩小病灶、改善盆腔环境以增加受孕机会,手术治疗也有助于提高生育几率。但妊娠后异位内膜病灶可能萎缩,分娩后疾病有缓解作用。在备孕过程中,可通过监测排卵、指导同房时间等方式提高受孕概率,同时要密切关注孕期情况,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孕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流产风险增加等,需加强孕期产检。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患者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需兼顾缓解症状和不影响生长发育。药物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作为首选缓解痛经,若病情需要使用激素类药物,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同时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如焦虑等。
(二)围绝经期患者
围绝经期患者治疗需考虑卵巢功能衰退情况。对于症状较轻的可采取药物对症治疗缓解疼痛等;对于病情较重且无生育需求的,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时要注意考虑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变化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等,术后激素替代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三)有基础疾病患者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药物选择要避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需在充分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后制定治疗方案,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