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结肠息肉是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分多种类型,常见检查有结肠镜、钡剂灌肠、CT结肠成像等,治疗有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后需按情况随访,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变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升结肠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升结肠息肉是指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的息肉恶变潜能不同,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二、升结肠息肉的常见检查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升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并能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通过结肠镜还可对部分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
2.钡剂灌肠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息肉,但对于小的息肉容易漏诊,一般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3.CT结肠成像(CTColonography):能够从不同角度显示结肠息肉的情况,对于一些较大的息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也可用于初步筛查。
三、升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切术:适用于有蒂的较小息肉。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无蒂或广基较小的息肉也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尤其是ESD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平坦型息肉等,能更彻底地去除病变组织,降低复发风险。
其他内镜治疗技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息肉,还可能采用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但相对应用不如高频电切等普遍。
2.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怀疑有恶变倾向或内镜下治疗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升结肠部分肠段。例如,当息肉合并有严重的肠道出血、穿孔风险,或者病理提示息肉恶变且侵犯较深等情况时,需行外科手术。
四、升结肠息肉治疗后的随访
1.一般人群: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和切除情况制定随访计划。如果是单个良性小息肉经内镜完整切除,一般术后1年复查结肠镜;如果是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或切除不完整的息肉,随访时间可能缩短,比如术后3-6个月复查结肠镜,之后根据情况调整随访间隔。
2.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随访过程中要注意评估其耐受结肠镜检查的能力,可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复查,同时要关注术后恢复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加强护理和监测。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随访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控制情况,以确保内镜检查等操作的安全;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评估检查过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必要时在相关科室协同评估下进行随访检查。
五、升结肠息肉的预防措施
1.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有助于预防息肉形成。一般建议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在25-30克左右。
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增加肠道负担,影响肠道正常代谢,从而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改变
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包括息肉的发生,所以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升结肠息肉等肠道疾病。
3.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肠道疾病家族史、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升结肠息肉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