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是结肠炎症性病变,病变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等,检查用结肠镜等,病因有感染等,治疗分一般、药物、手术;直肠炎是直肠黏膜炎症,病变局限直肠,表现为直肠出血等,检查用直肠指检等,病因有感染等,治疗以一般、药物为主,很少手术,两者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检查、病因、治疗原则上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变部位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引起,也可由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引起,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范围可累及结肠的一段或全段。
直肠炎:是直肠黏膜的炎症,病变部位局限在直肠,多由感染、炎症性肠病、放疗等因素导致。
二、临床表现差异
结肠炎:不同类型结肠炎表现有别,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还可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也可涉及全腹,有里急后重感(即排便不尽感),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
直肠炎:主要症状为直肠部位的不适,如直肠出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于粪便表面;直肠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有直肠分泌物增多,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等,儿童直肠炎可能因腹泻导致肛周皮肤发红、破损等情况。
三、检查方法区别
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还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儿童患者,需选择合适型号的结肠镜,操作需轻柔。
粪便常规及培养: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病原体等,辅助诊断病因,儿童留取粪便标本需要注意采集方法正确。
直肠炎: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了解直肠黏膜的质地、有无肿块、狭窄等情况,儿童进行直肠指检时要安抚好患儿,避免其紧张。
直肠镜检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病变,儿童直肠镜检查同样要注意操作的轻柔与安全。
四、病因差异
结肠炎: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引起结肠炎,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等原因可能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结肠炎;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也可导致,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可引起腹泻等症状的结肠炎。
自身免疫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部分发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儿童自身免疫相关结肠炎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
理化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刺激结肠黏膜导致结肠炎,儿童用药需谨慎,不当用药可能引发相关问题。
直肠炎:
感染:直肠局部感染,如细菌、真菌等感染,儿童直肠感染可能与肛周卫生不良等有关。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可累及直肠,儿童克罗恩病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
放疗:盆腔部位放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直肠炎,儿童较少涉及放疗相关直肠炎,但如果有相关肿瘤放疗史也需考虑。
五、治疗原则差异
结肠炎:
一般治疗:休息,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利于身体恢复,饮食上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感染性结肠炎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抗生素,儿童用药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可能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儿童使用这些药物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并发症如肠穿孔等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儿童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直肠炎:
一般治疗:儿童直肠炎同样需要注意休息,保持肛周清洁,饮食调整等。
药物治疗:局部用药为主,如栓剂等,儿童使用局部药物要注意避免造成直肠黏膜损伤,根据病因选用相应药物,感染性直肠炎选用合适抗感染药物局部应用。
手术治疗:很少需要手术,除非出现严重的狭窄等特殊情况,儿童更需谨慎考虑手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