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与胃糜烂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风险、治疗转归等方面有差异,儿童、老年等不同人群患病表现、治疗及应对不同,特殊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也各有特点,需针对性处理。胃糜烂病变较表浅、症状轻、并发症少、恢复快;胃溃疡病变深、症状典型、并发症风险高、治疗周期长;儿童胃糜烂少、胃溃疡罕见,治疗谨慎;老年患者表现不典型、并发症风险高、治疗需考虑肝肾功能;长期吸烟饮酒、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人群病情易加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溃疡病史人群复发风险高需相应处理。
胃糜烂是指胃黏膜受到损伤后,局限于黏膜层的浅溃疡,未穿透黏膜肌层。其病变相对较表浅,主要累及胃黏膜的上皮和固有层。
胃溃疡则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深度超过黏膜肌层的溃疡,病变深度相对更深。
临床表现差异
胃糜烂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多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胃溃疡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
并发症风险
胃糜烂一般并发症相对较少,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发展加重,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出血等情况,但概率相对较低。
胃溃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其中,胃溃疡癌变的风险虽较低,但仍需重视,一般人群中胃溃疡癌变率约为1%左右,而胃糜烂癌变风险极低。
治疗与转归
胃糜烂经过积极治疗,如去除诱因(如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一般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胃溃疡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规范的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且需要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不同人群的差异及应对
儿童人群
儿童胃糜烂相对较少见,若发生胃糜烂多与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儿童胃溃疡更为罕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对病情变化的耐受性较差,可能较快出现并发症。
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胃糜烂和胃溃疡的表现可能不典型,老年胃糜烂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老年胃溃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更易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且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的溃疡愈合相对较慢,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随访。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吸烟、饮酒人群,无论是胃糜烂还是胃溃疡,病情都更容易加重。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黏膜损伤。这类人群需要严格戒烟戒酒,积极配合治疗,否则溃疡难以愈合,且复发风险增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人群,如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增加胃糜烂和胃溃疡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若必须服用此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取胃黏膜保护措施,如合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并定期监测胃镜。
有病史人群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无论是胃糜烂还是胃溃疡,复发风险都较高。因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人群需要规范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且在治疗后仍需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如注意饮食卫生等。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再次复发溃疡的概率相对较高,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并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有无复发或癌变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