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手术、介入及辅助生殖技术。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孕三烯酮、GnRH-a等;手术分保守性(适用于有生育要求者)、半根治性(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中年患者)、根治性(适用于年龄大无生育要求广泛病变者);介入治疗可选子宫动脉栓塞术;不孕患者经前两者治疗未孕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例如布洛芬等,适用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缓解,一般用于无生育要求且症状较轻的患者。
2.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减少月经量,缓解疼痛。常用的如复方炔诺酮片等,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痛经症状明显的患者,但长期使用需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情绪变化等,对于有严重肝病、血栓病史的患者禁用。
3.孕激素:如甲地孕酮等,可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造成假孕状态,缓解疼痛。适用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水钠潴留等副作用,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孕三烯酮:具有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和抗促性腺激素作用,可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异位内膜萎缩。适用于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5.GnRH-a:如亮丙瑞林等,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适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长期使用可引起骨质丢失,导致骨质疏松,一般用药不超过6个月,对于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如绝经后女性、长期吸烟等)的患者需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二、手术治疗
1.保守性手术
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尤其是病变较局限者。通过腹腔镜去除异位病灶,保留子宫和卵巢功能,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一般术后1年内妊娠率较高,对于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考虑再次手术或辅助生殖技术。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适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以维持卵巢功能。但术后囊肿复发率较高,对于囊肿较大、粘连严重的患者手术难度增加,术后需密切随访卵巢功能。
2.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明显且病变较重的中年患者,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保留部分宫颈),可彻底去除病灶,但会导致患者提前绝经,出现更年期症状,如潮热、盗汗、阴道干涩等,需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建议,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不适合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3.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患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更年期症状严重,需长期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且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三、介入治疗
1.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子宫动脉,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缺血坏死,从而缓解疼痛。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手术的患者,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如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还可能导致卵巢功能受损,影响生育,因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一般不首选,且术后需密切观察卵巢功能变化。
四、辅助生殖技术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不孕患者,在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后仍未受孕的情况下,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等。在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前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IVF-ET过程中需注意异位内膜可能对胚胎着床产生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措施提高妊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