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患,起病急骤有高热、咳嗽等症状,可通过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以抗感染及对症支持为主,多数预后好,可通过增强体质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细菌为肺炎链球菌,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引发。受寒、疲劳、醉酒、病毒感染等因素可削弱呼吸道防御功能,导致细菌入侵肺泡,引发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浆液和纤维蛋白渗出等炎症反应,进而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大叶。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罹患大叶性肺炎;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过度劳累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其自身抗病能力差,也较易发生大叶性肺炎。
二、临床表现
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寒战;咳嗽,初期为干咳,之后可咳出黏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部分患者有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咳嗽症状也可能较轻,但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老年人患大叶性肺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高热不明显,而以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等非典型表现为主。
体征:早期肺部可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有呼吸运动减弱、轻度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有典型体征,如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消散期时,病变部位叩诊逐渐变为清音,支气管呼吸音逐渐减弱,代之以湿性啰音。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或胞质内中毒颗粒。儿童患者血常规变化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密切关注白细胞及分类情况。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消散期时,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见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最后可完全吸收。
痰涂片及培养:痰涂片革兰染色可见阳性球菌,痰培养可确定病原菌,有助于针对性治疗,但儿童留取痰标本可能较困难,需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典型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可初步诊断大叶性肺炎。结合患者的病史、血常规、影像学等综合判断,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根据上述表现及痰培养找到肺炎链球菌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干酪性肺炎、肺脓肿、肺癌等疾病鉴别。干酪性肺炎多有结核中毒症状,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X线表现有其特征性;肺脓肿常有大量脓痰,X线可见空洞及液平;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症状呈渐进性,影像学可见占位性病变等。
五、治疗
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儿童需谨慎选择退热方式及药物);咳嗽咳痰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六、预后与预防
预后: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但老年、体弱、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儿童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
预防:增强体质,避免受寒、疲劳等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儿童,可通过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等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大叶性肺炎;吸烟者应戒烟,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