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可通过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特殊人群表现来判断,临床起病急,有高热、全身症状突出等表现;季节上北方冬春、南方冬夏高发,经飞沫等接触传播;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抗原、核酸、血清学等指标;儿童易有胃肠症状、老人易重症及并发症、孕妇易致不良妊娠结局,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准确诊断流感并采取合适措施。
一、临床症状表现
流感(流行性感冒)患者通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症状,起病急,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甚至更高,同时伴有畏寒、寒战。还会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表现,相比普通感冒,全身症状更为突出。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但这些症状在普通感冒中也可能出现,不过流感的呼吸道症状相对普通感冒可能稍轻但全身症状更重。例如,一项针对流感患者和普通感冒患者的对比研究显示,流感患者高热及全身肌肉酸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感冒患者。
二、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相关性:流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冬春季高发,南方地区冬夏季均可高发。这与流感病毒在特定季节的传播特性有关,寒冷、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流感病毒的存活和传播。比如在北方的冬季,室内人员聚集,通风较差,增加了流感病毒传播的机会。
接触传播情况: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而传播。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有研究表明,在学校等集体场所中,流感的传播速度较快,一个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多名密切接触者。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常规:在流感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可减少。例如,流感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或偏低,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可能降低。
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常用快速抗原检测方法,如胶体金法等,可快速检测是否有流感病毒抗原存在。一般在发病后的1~2天至一周内检测阳性率较高,但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目前早期诊断流感的重要方法。发病初期即可检测到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能较早明确诊断。
流感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可明确诊断。但由于血清学检查需要采集双份血清,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不能用于早期快速诊断。
四、特殊人群的判断特点
儿童:儿童流感患者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相对较多见。例如,部分儿童流感患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而且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流感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老年人:老年人患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老年人流感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不一定很高,但全身症状如乏力、肌肉酸痛等可能较为明显,同时可能伴有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发作等。
孕妇:孕妇感染流感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如早产、流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孕妇感染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群类似,但需要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且在用药选择上受到限制,需要谨慎诊断和处理。
通过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是否为流感,在判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以便准确诊断流感并采取相应的合适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