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临床表现、病程预后、诊断及治疗注意事项各有不同。急性肠胃炎多因饮食不洁等急发,起病急、症状相对短,治疗需调整饮食等;慢性肠胃炎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易反复,需胃镜等诊断,针对病因及生活方式调整治疗,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一、病因方面
急性肠胃炎:多由饮食不洁(如进食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引起,常见病原体有沙门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更易罹患,通常有明确的近期饮食相关诱因。
慢性肠胃炎: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持续存在有关,还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胆道或胰腺疾病导致的十二指肠液反流、遗传因素等有关,病程较长,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病,但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肠胃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泻次数较多,多为稀水样便,严重时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等表现,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数天内可缓解。
慢性肠胃炎: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且迁延不愈,常见症状有间断性腹痛、腹胀、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可为稀便,也可伴有黏液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病情时好时坏,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同患者症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受病情活动程度等因素影响。
三、病程及预后方面
急性肠胃炎:多数患者经过及时适当处理,如调整饮食、针对感染等进行相应治疗后,预后较好,病程较短,一般数天至1-2周左右可恢复。但若病情严重,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情况,预后相对较差,需积极抢救处理。
慢性肠胃炎: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若能积极去除诱因(如彻底根治Hp感染、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等),部分患者可得到较好控制,症状缓解;但如果未能有效干预,可能会影响患者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还可能增加发展为其他更严重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等)的风险,不同患者预后因个体差异及病情控制情况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诊断方面
急性肠胃炎:主要依据病史(明确的饮食相关诱因)、典型临床表现(起病急的腹痛、腹泻等),必要时可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等,粪便培养可能发现致病病原体;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迹象。
慢性肠胃炎:除详细病史询问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是诊断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程度及有无Hp感染等;还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粪便潜血试验等辅助诊断,以全面评估病情。
五、治疗及注意事项方面
急性肠胃炎:治疗上首先要调整饮食,暂禁食刺激性、难以消化食物,适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对于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如考虑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根据病情及病原体情况合理选用);对于呕吐、腹泻严重者需进行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经过规范处理,症状多可缓解。
慢性肠胃炎: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如Hp阳性的慢性肠胃炎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等。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患肠胃炎时需特别注意,儿童急性肠胃炎易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补液;老年人慢性肠胃炎要更注重基础疾病的影响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等;孕妇患肠胃炎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