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CT表现包括肺气肿表现(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间隔旁型肺气肿)、气道改变(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肺血管改变(肺动脉高压相关表现)、肺实质炎症表现(磨玻璃影)及其他表现(肺大疱形成),不同类型表现有其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如肺气肿不同类型的好发部位、相关病因,气道改变的成因及与病情的关联等。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主要累及肺腺泡的中央部分,CT上表现为肺内散在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好发于肺上叶,病变区域的肺血管变细、稀少。其病理基础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扩张,由于吸烟等因素导致细支气管炎症,管腔狭窄,气体呼出受阻,使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而肺泡管、肺泡囊相对正常。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吸烟人群发生小叶中央型肺气肿的概率更高,因为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长期刺激气道,损伤细支气管结构。
全小叶型肺气肿:累及肺腺泡的全部,从终末细支气管到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均受累。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低密度区,肺容积增大,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这种类型多与α-抗胰蛋白酶缺乏有关,对于有家族中年轻人群出现肺气肿表现的情况,需考虑该遗传因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有害气体或粉尘的人群也易发生全小叶型肺气肿。
间隔旁型肺气肿:主要位于肺叶间隔旁、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周围。CT上表现为胸膜下的局限性低密度区,呈囊状,直径一般小于1cm。常见于肺尖部,多由局部肺泡过度膨胀,压迫周围组织形成。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在有长期慢性咳嗽、咳痰等慢阻肺相关症状的患者中,若CT发现间隔旁型肺气肿,需警惕病情进展。
气道改变
支气管壁增厚:慢阻肺患者由于气道慢性炎症,支气管壁会出现增厚。CT表现为支气管管壁的厚度增加,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支气管壁厚度大于1.5mm可视为增厚)。增厚的支气管壁在各级支气管均可出现,以小支气管更为明显。在不同性别中,男性由于吸烟等因素接触有害物质更多,支气管壁增厚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长期吸烟的生活方式会持续刺激气道,导致支气管壁炎症持续存在,进而增厚。
支气管扩张:部分慢阻肺患者可合并支气管扩张,CT上表现为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支气管直径大于相邻肺动脉直径,且支气管走行不规则。支气管扩张的发生与慢阻肺气道反复感染、炎症损伤导致支气管结构破坏有关。在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慢阻肺患者中,更易出现支气管扩张的CT表现。
肺血管改变
肺动脉高压相关表现:长期慢阻肺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可引起肺动脉高压。CT上可见肺动脉主干增粗,肺动脉直径大于主动脉直径的1/2,右肺动脉直径≥15mm等表现。对于有慢阻肺病史的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相关CT表现时,需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因为肺动脉高压会进一步加重右心负担,导致肺心病等并发症。不同年龄的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储备较差,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肺实质炎症表现
磨玻璃影:部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CT可出现磨玻璃影,表现为肺内局限性或弥漫性的密度轻度增高区,但其内血管纹理仍可辨认。这是由于肺泡腔内有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等改变。在有急性加重诱因(如呼吸道感染、接触有害气体等)的患者中,更易出现磨玻璃影。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接触粉尘等,在急性加重时更易出现这种炎症相关的CT表现。
其他表现
肺大疱形成:当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肺泡壁破裂融合可形成肺大疱。CT上表现为肺内较大的含气空腔,壁薄,周围肺组织受压。肺大疱可发生破裂导致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肺大疱的慢阻肺患者,需注意避免剧烈咳嗽、屏气等增加胸腔内压力的动作。在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中,肺大疱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肺组织弹性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