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由应激、药物等引起,症状急;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症状无特异性;胃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有周期性上腹痛等典型症状;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空腹痛等症状;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多数无症状;胃癌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有多种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胃炎
急性胃炎
病因:多由应激、药物、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引起。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可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损伤胃黏膜屏障。
症状表现:起病较急,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休克等。如因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多以上腹部不适为主。
慢性胃炎
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此外,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饮酒、吸烟、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等也可引起。
症状表现: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慢性胃炎可能表现为反复腹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老年人慢性胃炎症状更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等。
二、胃溃疡
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胃酸过多会腐蚀胃黏膜,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
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周期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缓解,下次进餐再发,呈节律性。还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人群中,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症状不典型,可能以呕吐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胃溃疡症状也不典型,疼痛节律性多不明显,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三、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主要病因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次是胃酸分泌过多。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通常高于正常人,过多的胃酸会损伤十二指肠黏膜。
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空腹痛,疼痛多在餐后2-4小时出现,进食后缓解,也可在夜间痛醒,具有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伴有反酸、嗳气、上腹部饱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少见,症状不典型;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易并发出血,且疼痛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
四、胃息肉
病因: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等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在此基础上可能导致胃息肉形成;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影响胃内环境,与胃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胃镜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息肉较大,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等。不同年龄人群中,胃息肉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多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胃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
五、胃癌
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在胃癌发病中起一定作用,长期食用烟熏、腌制食品等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的食物,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
症状表现: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胃癌症状更不典型,常被忽视;儿童胃癌相对罕见,但恶性程度可能较高,症状出现较隐匿,发现时多已处于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