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肿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等致慢性炎性肉芽肿,麦粒肿是化脓菌侵入致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上霰粒肿是眼睑皮下无痛性肿块,麦粒肿分内外且有相应红肿热痛等表现;诊断鉴别方面霰粒肿结合表现等诊断并与肿瘤鉴别,麦粒肿依典型表现诊断并与霰粒肿继发感染鉴别;治疗预后上霰粒肿小的可自吸收,大的可热敷或手术,麦粒肿早期热敷等,脓肿形成需切开排脓;特殊人群中儿童家长要督促卫生等,青少年要注意作息用眼,老年人要考虑全身状况。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霰粒肿: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最终导致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年人,可能与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有关,脂质代谢异常也可能是诱因,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用眼过度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
麦粒肿: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常因不注意眼部卫生,用脏手揉眼等导致细菌感染,性别上无显著差异,熬夜、疲劳、屈光不正等生活方式因素可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霰粒肿:通常表现为眼睑皮下无痛性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黄豆,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相应睑结膜面呈暗红色或灰色隆起,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病程进展缓慢,数月甚至数年不消退,若继发感染则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类似麦粒肿的表现。
麦粒肿: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近睑缘处可触及硬结,压痛明显,数日后硬结变软,形成黄色脓点,可自行破溃排脓;内麦粒肿则是睑板腺内的炎症,眼睑红肿不如外麦粒肿明显,但疼痛较剧烈,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2-3天后形成黄色脓点,可向结膜囊内破溃,也可穿破睑板腺管壁,脓液流入结膜囊。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霰粒肿:主要根据眼睑皮下无痛性肿块,结合病史及眼部检查即可诊断,需与眼睑肿瘤等鉴别,眼睑肿瘤一般肿块形态不规则,生长速度较快,必要时需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麦粒肿:依据眼睑局部红肿热痛等典型表现不难诊断,需与睑板腺囊肿继发感染鉴别,麦粒肿继发感染时虽也有红肿热痛,但有明确的感染过程,而霰粒肿继发感染前多有较长时间的无痛性肿块病史。
四、治疗与预后
霰粒肿:小的无症状的霰粒肿有时可自行吸收,较大的霰粒肿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也可考虑行霰粒肿切除术,预后一般较好,术后复发较少,但青少年患者因睑板腺分泌功能可能再次活跃,有一定复发可能,生活中注意保持眼部卫生、合理用眼可降低复发风险。
麦粒肿:早期可通过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同时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脓肿形成后需切开排脓,外麦粒肿切口在皮肤面,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切口在结膜面,与睑缘垂直,预后一般良好,感染控制后多可完全恢复,但儿童患者若不注意眼部卫生,可能反复发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霰粒肿或麦粒肿时,由于其卫生习惯较差,家长需格外注意督促儿童勤洗手,不要用脏手揉眼,麦粒肿患儿在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时需配合好,避免因不配合导致感染扩散,霰粒肿较大需手术时,儿童可能因恐惧不配合,家长要做好安抚工作,同时术后要按医嘱护理,注意眼部清洁。
青少年: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常熬夜、用眼过度,是霰粒肿和麦粒肿的高发人群,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用眼,保持眼部清洁,预防疾病发生,若患病要及时就医,遵循医嘱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患麦粒肿时感染可能更易扩散,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霰粒肿也可能因睑板腺功能衰退等因素有不同表现,治疗时要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若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以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