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理改变、病因、症状表现、胃镜及病理检查表现、治疗与预后方面存在不同。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在胃窦部,胃腺体完整,由多种因素引起,症状非特异,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见浅层炎症细胞浸润,治疗后预后较好;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腺体萎缩等,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非特异症状外还有食欲减退等表现,胃镜下胃黏膜颜色变淡等,病理见腺体萎缩等,部分有癌变倾向,治疗需针对病因且定期随访,预后需关注病情变化。
一、定义与病理改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部位多在胃窦部,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表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胃腺体保持完整,无萎缩性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理改变主要是胃腺体的萎缩。
二、病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食物、暴饮暴食等)、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因素引起。
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可能有Hp感染外,还与自身免疫因素(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黏膜壁细胞的自身抗体等,导致壁细胞损伤,影响胃酸分泌等功能)、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衰退,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高盐饮食等)有关。
三、症状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的轻重与病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可能有上述类似浅表性胃炎的非特异性症状外,由于胃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因胃黏膜萎缩影响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等表现,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消化不良的症状往往更明显且持续,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舌炎、腹泻等情况,且少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癌变风险,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相对更严重的全身或局部不适表现,但早期可能无特殊表现。
四、胃镜及病理检查表现
胃镜下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表面可见点状或片状糜烂,黏液分泌增多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呈灰色或灰黄色,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皱襞变细平坦,黏液分泌减少,有时可见黏膜发红、出血点等,胃窦部病变者黏膜色泽不均更明显等。
病理检查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光镜下可见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腺体无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等改变。
五、治疗与预后
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及症状进行处理,如根除Hp(若存在Hp感染)、调整饮食习惯、停用相关刺激药物等,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或仅极少数有轻微不良转归。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同样需针对病因,如根除Hp等,同时要定期随访监测,因为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癌变倾向,轻度萎缩性胃炎经适当治疗后部分可逆转,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必要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其预后相对浅表性胃炎更需关注病情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有无癌变倾向等,老年患者、有长期不良病史(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更要重视定期检查及规范治疗,以降低癌变风险等不良预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