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窦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有腹痛、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预防需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注意药物使用、定期体检,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患该病有其特点。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窦炎最常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吸烟等,可反复刺激胃窦部黏膜,导致胃窦炎的发生。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容易引起胃窦黏膜的炎症、糜烂等病变。
4.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等会损伤胃窦部黏膜,引起炎症。
5.自身免疫因素:少数慢性胃窦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问题,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胃黏膜,导致胃窦炎症,但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来说,所占比例较小。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在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或减轻。例如,有些患者空腹时疼痛较明显,进食后稍有缓解,但不久又感疼痛。
2.消化不良症状:可出现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表现。饱胀感可在进食少量食物后就出现;嗳气是胃内气体反流至食管及口腔的表现;反酸是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感等。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窦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窦部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溃疡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性质。例如,胃镜下可见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表面粗糙不平,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或片状糜烂。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患者依从性好;胃镜下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同时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的病理改变。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等缓解症状。
2.预防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注意药物使用:避免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必须服用时可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对于儿童慢性胃窦炎,相对成人来说较为少见,但如果发生,病因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整,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同时,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患慢性胃窦炎,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孕妇本身的影响,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