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阻塞是泪小点、泪小管等任何部位发生阻塞致泪液不能正常流入鼻腔,其常见病因有先天性、炎症、外伤、年龄及其他鼻腔疾病等,临床表现为溢泪、泪囊感染,诊断方法有泪道冲洗、探通、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病因包括泪囊按摩、治疗炎症、手术等。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泪道阻塞是指泪道系统中的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鼻泪管任何部位发生的阻塞,导致泪液不能正常流入鼻腔而溢出眼外。泪道系统由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鼻泪管和泪囊组成,泪液由泪小点收集,经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流入鼻腔。
二、常见病因
先天性因素:新生儿泪道阻塞较为常见,多因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残膜未退化,阻塞鼻泪管下端,导致泪液和细菌积聚在泪囊内,引起继发感染。女性新生儿发生先天性泪道阻塞的概率可能略高于男性,这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差异有关。一些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新生儿,发生先天性泪道阻塞的风险可能增加。
炎症因素:眼部的急慢性炎症,如结膜炎、沙眼、泪囊炎等,可导致泪道黏膜充血、肿胀,进而引起阻塞。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由于隐形眼镜与眼球表面的摩擦等原因,容易引发眼部炎症,增加泪道阻塞的发生风险。有眼部感染病史的人群,泪道阻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外伤因素:眼部外伤,如泪小管断裂等,可直接导致泪道结构的破坏,引起阻塞。面部外伤波及泪道区域时,也可能造成泪道阻塞。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机械工人等,眼部外伤的风险较高,发生泪道阻塞的可能性相应增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泪道黏膜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鼻泪管狭窄或阻塞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泪道阻塞问题。老年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生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整体上老年人发生泪道阻塞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其他因素:鼻腔疾病,如鼻息肉、鼻窦炎、鼻腔肿瘤等,可压迫鼻泪管开口或阻塞鼻泪管,导致泪液引流不畅,引发泪道阻塞。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的人群,鼻腔炎症的发生率可能较高,进而增加泪道阻塞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溢泪: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泪水不自觉地从眼内流出,尤其在迎风、寒冷等刺激下更为明显。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泪道阻塞都会出现溢泪现象,但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家长发现孩子经常流泪、眼周皮肤潮湿等情况需警惕。
泪囊感染:若泪道阻塞后泪液长期潴留,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导致泪囊炎,表现为泪囊区红肿、疼痛,按压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成年人发生泪囊炎时,可能会有局部的疼痛不适,而婴幼儿泪囊炎除了溢泪外,泪囊区可能有隆起。
四、诊断方法
泪道冲洗:是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向泪小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反流的情况判断泪道阻塞的部位。若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反流,为泪小管阻塞;若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由上泪小点反流,为泪总管阻塞;若冲洗液反流伴脓性分泌物,提示泪囊炎。
泪道探通:不仅可用于诊断,还可作为治疗手段。通过探通器械探查泪道,了解阻塞的具体位置和程度。对于婴幼儿先天性泪道阻塞,可先尝试泪道探通治疗。
影像学检查:如泪道造影等,可更清晰地显示泪道的形态和阻塞部位,对于复杂的泪道阻塞情况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五、治疗方法
先天性泪道阻塞:多数新生儿先天性泪道阻塞可先采用泪囊按摩的方法,家长可轻柔按摩泪囊区,每天数次,部分患儿可自行恢复。若半岁后仍未恢复,可考虑泪道探通术。
炎症导致的泪道阻塞:首先治疗眼部炎症,炎症控制后,部分泪道阻塞可能缓解。若炎症消退后泪道仍阻塞,可考虑泪道冲洗、探通等治疗。
外伤导致的泪道阻塞:根据外伤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泪小管断裂需进行手术吻合。
鼻腔疾病相关的泪道阻塞:治疗鼻腔疾病是关键,如鼻息肉、鼻窦炎等,可通过手术等方法治疗鼻腔疾病,以恢复泪道的引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