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与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慢性咳嗽持续≥8周,胸部X线无异常,病因多样,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等,检查包括影像学、肺功能等,治疗针对病因;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致,有咳嗽、喘息等表现,肺功能等检查可助诊断,治疗以抗炎等为主,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咳嗽:咳嗽时间持续≥8周以上,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呼吸道感染后炎症未完全消退、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多种因素有关。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气道的高反应性、气道重塑以及免疫失衡等相关,通常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环境因素包括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性气体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咳嗽往往在特定情况下加重,如接触冷空气、异味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咳嗽可能还伴有其他伴随症状,若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可伴有鼻塞、流涕、咽干等鼻部或咽部症状;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伴有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
哮喘:除了咳嗽外,还具有典型的喘息、气急、胸闷等症状,喘息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可自行缓解或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但部分哮喘患者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主要表现就是长期顽固性干咳,通常在运动、吸入冷空气、接触过敏原后咳嗽加剧。
三、辅助检查区别
慢性咳嗽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主要用于排除肺部器质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若胸部X线无异常,对于考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患者可行鼻咽喉部检查,观察有无鼻部结构异常、咽炎等;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进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
肺功能检查:常规肺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异常,但若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可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若结果阳性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支持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哮喘
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测可见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降低,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受限。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查找过敏原,有助于明确哮喘的诱发因素,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后续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等。
气道炎症指标检测:诱导痰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升高,提示气道存在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对哮喘的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反应监测有一定价值。
四、治疗原则不同
慢性咳嗽:需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由鼻炎引起的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鼻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同时注意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等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则与哮喘类似,可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抗炎治疗。
哮喘:治疗主要是长期抗炎治疗,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以控制气道炎症,同时根据病情按需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如沙丁胺醇等速效β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急性发作症状;对于明确过敏原的哮喘患者,可进行脱敏治疗;在生活方式上,需避免接触过敏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儿童哮喘患者还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哮喘患者,要特别注意选择儿童适宜的吸入装置,确保药物有效吸入,同时密切监测生长指标;老年哮喘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