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引发途径包括咽鼓管途径感染(儿童咽鼓管特点及上呼吸道感染易致)、外耳道途径感染(不当耳部操作及外耳道炎症蔓延)和其他因素(气压变化及免疫力低下)。
一、咽鼓管途径感染
1.解剖结构因素
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宽且直,呈水平位,这使得鼻咽部的病原体更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例如,儿童在感冒时,病毒或细菌容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婴儿平卧位吃奶时,乳汁也可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增加感染风险。
成人咽鼓管虽相对儿童较长、窄且斜,但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鼻咽部后,炎症可蔓延至咽鼓管,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堵塞,影响中耳的正常通气和引流,从而引发中耳炎。
2.上呼吸道感染
当人体患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时,鼻腔和咽部的炎症会波及咽鼓管。例如,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肿胀,炎症可经咽鼓管咽口蔓延至中耳。研究表明,约80%的中耳炎患者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直接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或者引起咽鼓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使中耳内的分泌物引流不畅,进而引发中耳炎。
二、外耳道途径感染
1.不当的耳部操作
不恰当的挖耳行为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导致鼓膜穿孔。例如,使用尖锐的工具挖耳,如火柴棍、发卡等,容易划破外耳道皮肤,使细菌等病原体有可乘之机。一旦皮肤破损,细菌可通过破损处进入中耳引发感染。如果鼓膜被挖耳等操作穿孔,外界的细菌、污水等更容易直接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游泳时如果不注意耳部防护,污水容易进入外耳道。游泳池、湖泊等水中可能含有各种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污水进入外耳道后,若外耳道皮肤有微小损伤,病原体就会侵入中耳引起感染。特别是患有外耳道湿疹等皮肤病变时,游泳后污水更容易诱发中耳炎。
2.外耳道炎症蔓延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如果疖肿感染严重,炎症可向周围组织蔓延,波及中耳。外耳道疖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当疖肿逐渐化脓、破溃时,炎症可能通过外耳道与中耳相邻的结构扩散至中耳,引发中耳炎。此外,坏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外耳道感染,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可向周围组织侵犯,包括中耳,导致严重的中耳感染。
三、其他因素
1.气压变化
乘坐飞机时,飞机起降过程中气压变化较大。当外界气压急剧变化时,中耳内的气压不能及时与外界平衡。例如,飞机下降时,外界气压升高,而中耳内仍处于相对低气压状态,可导致中耳黏膜充血、水肿,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容易引发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潜水时也存在类似情况,潜水员在水下和浮出水面过程中,水压变化可使中耳内外压力不平衡,导致中耳损伤和感染。
高压氧治疗时,如果压力调节不当,也可能出现中耳气压不平衡的情况,进而引发中耳炎。在高压氧环境中,若中耳内气体不能及时排出或外界气体不能顺利进入中耳,就会造成中耳内压力与外界高压环境不平衡,损伤中耳黏膜,增加感染风险。
2.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这与他们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关。此时,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较高,且咽鼓管解剖结构不利于中耳的防御,所以更容易发生中耳炎。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也会下降。老年人患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时,免疫力进一步降低,更容易发生耳部感染性疾病,包括中耳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耳部感染的概率增加,且感染后不易控制。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中耳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