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深度达黏膜肌层及以下,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症状,胃镜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等,需活检排除恶性,一般先内科治疗,严重时手术,规范治疗多数可愈但易复发;胃糜烂是胃黏膜上皮缺损,深度局限在黏膜层,症状较轻,胃镜见点状或片状糜烂,主要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较好,不注意诱因可能发展为胃溃疡。
一、定义与病理层面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溃疡深度达到了黏膜肌层及以下。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周围黏膜常有炎症水肿。例如,Hp感染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得胃酸等容易损伤胃黏膜,长期作用下形成溃疡。
胃糜烂:是胃黏膜的上皮缺损,病变深度局限在黏膜层,未达到黏膜肌层。多由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呈现为点状或片状的糜烂灶,黏膜充血、水肿较为明显,但没有像胃溃疡那样深的组织缺损。比如,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缓解,下次进餐又重复出现。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胃溃疡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不规律,易出现体重减轻等情况;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等。
胃糜烂:症状相对较轻,多数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反酸、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症状往往没有胃溃疡那么有规律性。
体征表现:胃溃疡在缓解期可能无明显体征,发作时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胃糜烂一般体征不明显,少数人上腹部有轻压痛。
三、检查诊断手段
胃镜检查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胃内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底部覆有白苔或黄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皱襞向溃疡集中。
胃糜烂: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的点状或片状糜烂,黏膜充血、水肿,可见红色斑片状病灶。
病理活检
胃溃疡:需要进行病理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胃溃疡的病理表现为黏膜肌层及以下的组织缺损,周围黏膜有炎症反应等。
胃糜烂:病理活检主要是了解黏膜的炎症情况,一般无组织缺损到黏膜肌层以下的表现。
其他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较高,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检测;胃糜烂患者也可能存在Hp感染情况,检测方法类似。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胃溃疡: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要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酸过甜食物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注意事项有差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消化的饮食;老年人要注意食物软烂,避免加重胃的负担。
胃糜烂:同样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避免上述不良饮食因素,以促进胃黏膜修复。
药物治疗
胃溃疡:常用药物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铋剂)等。如果有Hp感染,需要进行根除Hp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
胃糜烂:主要是使用保护胃黏膜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同时去除诱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戒酒等。
手术治疗
胃溃疡:一般先采取内科治疗,当出现大量出血经药物治疗无效、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胃溃疡疑有癌变等情况时考虑手术治疗。
胃糜烂: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多可治愈。
五、预后情况
胃溃疡:如果能规范治疗,多数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如果不注意治疗和保养,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老年人、有严重并发症的胃溃疡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胃糜烂:预后较好,通过去除诱因和规范治疗,胃黏膜多能较快修复,一般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如果不注意去除诱因,也可能发展为胃溃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