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在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发病年龄、高危因素、筛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子宫颈癌发病部位为子宫颈,多为鳞状细胞癌,有接触性出血等表现,高峰年龄50-55岁,高危因素有HPV感染等,筛查用细胞学联合HPV检测,早期手术为主,中晚期综合治疗;子宫内膜癌发病部位为子宫内膜,常见子宫内膜样腺癌,有阴道流血等表现,高峰年龄50-60岁,高危因素有雌激素刺激等,筛查用活检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分期等辅助其他治疗。
子宫内膜癌:发病部位是子宫内膜,也就是子宫腔里面的黏膜层。
病理类型
子宫颈癌:大多数(约80%-90%)是鳞状细胞癌,还有少部分是腺癌等其他病理类型。例如,鳞状细胞癌是源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恶变。
子宫内膜癌: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还有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而缺乏孕激素拮抗有关,例如无排卵性疾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等,子宫内膜在长期雌激素作用下,易发生增生进而恶变。
临床表现
子宫颈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也可出现阴道排液,液体为白色或血性,可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晚期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累及神经时可出现疼痛等。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绝经后女性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有恶臭;晚期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
发病年龄
子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在50-55岁左右,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与高危型HPV感染年轻化有关。
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峰年龄在50-60岁左右,不过年轻女性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等也可能发病。
高危因素
子宫颈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此外,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过早、多孕多产、免疫功能低下(如HIV感染患者)、吸烟等也是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长期雌激素刺激(无孕激素拮抗)是重要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三联征)、未育、晚育、绝经延迟、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等;另外,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
筛查方法
子宫颈癌:主要通过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联合HPV检测进行筛查。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25岁以上开始进行筛查,每3-5年联合检测一次;对于30岁以上女性也可单独行HPV检测,若HPV检测阳性再进一步行细胞学检查。
子宫内膜癌: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女性,可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来明确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吸取活检等;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月经紊乱等,也可通过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等进行初步筛查,若子宫内膜厚度异常增厚等则需进一步检查。
治疗原则
子宫颈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分期等因素决定,早期(Ⅰ期及ⅡA期以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如子宫颈癌根治术等;中晚期可采用手术联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例如,对于早期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子宫颈及相关组织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放化疗。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等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化疗等。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手术,术后根据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辅助放疗或化疗;晚期患者则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