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的发生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斜视具遗传倾向,基因异常可致眼外肌协调失常)和眼部发育异常(如胎儿期眼外肌等结构发育异常引发斜视,像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后天因素有视觉功能发育不完善(婴幼儿视觉系统发育中,单眼屈光不正或双眼单视功能问题可致斜视)、眼部疾病(屈光不正相关疾病如先天性白内障、神经肌肉疾病如动眼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可引发斜视)、全身疾病影响(脑部肿瘤压迫神经或甲状腺相关眼病等间接致斜视)、不良用眼习惯(长期近距离用眼或不良姿势使眼部肌肉疲劳、双眼视功能紊乱易引发斜视)。
一、先天性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斜视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斜视患者,孩子遗传获得斜视相关基因的概率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类型的斜视可能与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这种遗传因素在婴幼儿时期就可能表现出斜视症状,因为基因决定了眼部肌肉的发育、神经支配等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当基因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从而引发斜视。
(二)眼部发育异常
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中,眼部结构发育出现异常是导致先天性斜视的重要原因。例如,眼外肌的数量、起止点、肌肉的发育程度等出现问题,会影响眼球的正常运动平衡。如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就是由于眼外肌发育异常,肌肉被纤维组织取代,导致眼球运动受限,进而引发斜视,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就可能被发现。
二、后天因素
(一)视觉功能发育不完善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视觉系统还在不断发育完善过程中。如果存在单眼屈光不正,如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会导致该眼视物不清,大脑无法正常整合双眼的视觉信息,为了克服视物不清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斜视来调整双眼的注视状态。例如,高度远视的孩子,由于看远看近都不清楚,双眼会不自觉地出现斜视,以试图获得清晰的视觉。另外,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成熟或受损时,也容易引发斜视。比如在孩子视觉发育关键期,受到疾病、外伤等因素影响,破坏了双眼单视功能的正常建立,就可能导致斜视的发生。
(二)眼部疾病
1.屈光不正相关疾病:除了单眼屈光不正外,一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引发斜视。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晶状体浑浊,影响光线进入眼内成像,导致双眼视物不等,从而引起斜视。因为浑浊的晶状体使患眼成像模糊,大脑更依赖相对清晰的另一只眼,长期如此会打破双眼的注视平衡,引发斜视。
2.神经肌肉疾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或展神经等眼部运动神经出现病变时,会影响眼外肌的正常运动。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相应支配的眼外肌运动受限,导致眼球运动不协调,出现斜视。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累及眼部神经,或者颅脑外伤损伤眼部神经等情况。另外,重症肌无力也可能影响眼部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导致眼部肌肉无力,出现斜视症状,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三)全身疾病影响
某些全身疾病也可能间接导致斜视。例如,脑部肿瘤可能压迫眼部神经或影响眼部神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斜视。当肿瘤生长在颅底等靠近眼部神经的部位时,会对动眼神经等造成压迫,使眼外肌运动失调,引发斜视。还有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引起眼部组织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眼外肌肿胀、纤维化等改变,影响眼球运动,进而出现斜视。
(四)不良用眼习惯
长时间的不良用眼习惯也可能增加孩子患斜视的风险。比如,孩子长期近距离用眼,如过度看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或者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等,会导致眼部肌肉疲劳,眼外肌的协调功能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视觉发育阶段,长期的不良用眼习惯会干扰双眼视觉的正常发育,使双眼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逐渐引发斜视。例如,孩子经常躺着看书,双眼的注视角度和距离难以保持正常,容易造成双眼视功能紊乱,增加斜视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