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病毒等感染引起,起病急,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对症治疗预后多良好;慢性是气管等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长期咳嗽咳痰等症状,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不同,老年人和儿童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需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其病因主要与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病)、气象因素(寒冷空气可刺激腺体分泌增多,纤毛运动减弱,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利于继发感染)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临床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常为初始症状,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多在3-5天降至正常,咳嗽可持续数周,若合并细菌感染,痰可变为脓性。
慢性支气管炎: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喘息或气急多见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在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诊断方法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如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随后出现咳嗽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血液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后可作出诊断。如有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也可诊断。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肺功能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下降,最大通气量减少等。
治疗原则
急性支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咳嗽无痰或少痰时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氨茶碱等;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可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般预后良好,儿童患者相对恢复较快,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恢复较慢。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以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为主。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祛痰镇咳可选用盐酸氨溴索、复方甘草合剂等;平喘可使用茶碱类(如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期主要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复发,应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治疗时需更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身体耐受性,在缓解期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因为感冒容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加重病情。儿童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治疗上需谨慎用药,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加强护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