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儿童,分多种类型,由感染等致病因引发,有相应症状表现,通过耳部检查等确诊,按类型有不同治疗原则;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炎症,分急慢性,由感染等致病因引发,有症状表现,通过耳部检查等确诊,按类型有不同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患相关疾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发病部位主要在外耳道。
二、病因
中耳炎
感染因素: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炎症。儿童咽鼓管短、宽且直,平卧位吃奶等易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所以儿童中耳炎发病率相对较高。
咽鼓管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可阻塞咽鼓管,影响中耳通气和引流,从而引发中耳炎。
外耳道炎
感染因素: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游泳、洗澡时外耳道进水,皮肤被浸泡,屏障功能受损,易导致细菌感染;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也可引发感染。
环境因素:高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易诱发外耳道炎。
三、症状表现
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起病较急,可有发热、耳痛,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抓耳,耳痛剧烈时可影响睡眠。随后可出现耳道流脓,初期为脓血样,后期可为脓性分泌物。还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堵塞感,可伴有耳鸣,一般无明显耳痛,小儿可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
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外耳道灼热、疼痛,可流出少量分泌物,疼痛剧烈时可影响咀嚼和睡眠。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
慢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状为外耳道瘙痒、少量分泌物,皮肤可出现增厚、皲裂等改变。
四、检查方法
中耳炎
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等表现,通过耳镜检查可观察中耳内部情况。
听力检查:可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等,了解听力损失情况,分泌性中耳炎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
血常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外耳道炎
耳部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红肿,有渗出物或结痂,严重时可出现外耳道狭窄。
细菌培养:必要时可进行外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指导用药。
五、治疗原则
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局部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如果有鼓膜穿孔,应清除外耳道脓液后再使用滴耳液。
分泌性中耳炎:可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对于积液较多的患儿可进行鼓膜穿刺抽液,必要时可放置鼓膜切开置管。
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清洁外耳道分泌物后,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
慢性外耳道炎: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应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制剂,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以减轻炎症和瘙痒。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中耳炎时,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导致并发症。儿童外耳道炎多与挖耳、进水等有关,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挖耳,洗澡、游泳时注意保护外耳道,防止进水。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无论是中耳炎还是外耳道炎,病情可能相对复杂,治疗时应更关注全身情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中耳炎或外耳道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