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间质性肺炎是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肺部疾病,病因有感染、自身免疫、环境等,病理有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等,诊断靠影像学和肺功能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如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可引发间质性肺炎。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病毒感染引发间质性肺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因感染导致发病。一些细菌感染,如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感染风险有差异,长期处于密闭、人员密集环境的人群感染几率相对较高。
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肺部,导致间质性肺炎,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肺组织相关成分,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双肺间质性改变。不同性别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有一定差异,女性患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患双肺间质性肺炎因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风险相对可能更高。
环境因素: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如石棉、煤尘等,可引起间质性肺炎。长期从事矿工等职业的人群,因工作环境中接触大量粉尘,患双肺间质性肺炎的风险明显增加;长期吸入有机粉尘,如发霉的干草、鸽粪等,也可导致间质性肺炎,一些爱好养鸽等接触有机粉尘活动的人群,需注意防范。
病理改变方面
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的炎症细胞浸润,常见的炎症细胞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肺间质纤维化,肺泡结构被破坏,影响气体交换功能。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病理改变的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儿童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先天性因素导致的间质性肺炎,病理改变可能有其特殊表现;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病理改变可能进展相对缓慢,但一旦发生,对肺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严重。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加重,休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双肺间质性肺炎时,可能除了呼吸困难、咳嗽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呼吸功能受限影响机体氧气供应,进而影响生长;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呼吸困难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加重不适。
体征:查体时可能闻及双肺底的Velcro啰音,即吸气末的爆裂音。
诊断方面
影像学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发现双肺间质的改变,如网格状影、磨玻璃影等。不同年龄人群胸部CT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胸部CT在显示间质性改变时,要考虑到儿童胸廓、肺组织等发育特点;老年人胸部CT可能因有肺气肿等基础病变,与单纯双肺间质性肺炎的影像表现有所不同。
肺功能检查: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肺活量降低、肺总量降低等,一氧化碳弥散量也会降低。
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吸氧方式和吸氧浓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吸氧要注意流量控制,避免高浓度氧长时间吸入导致氧中毒等;老年人吸氧要注意监测血氧情况,调整合适的吸氧方案。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不同选择药物,如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但要谨慎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用药风险,儿童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温馨提示:如果怀疑患有双肺间质性肺炎,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病情变化,老年人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