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有可能引起肺栓塞,这与骨折后机体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包括脂肪栓塞、血栓形成等机制,不同骨折类型(长骨骨折、骨盆骨折等)、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与肺栓塞发生相关,临床需关注骨折患者肺栓塞表现并对高风险人群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
一、骨折后易引发肺栓塞的机制
脂肪栓塞:长骨骨折时,骨髓腔被破坏,脂肪滴可通过破裂的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脂肪栓子随着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肺血管床,影响肺的气体交换等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长骨骨折患者中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其中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肺栓塞相关表现。
血栓形成:骨折后,受伤部位的血管损伤,血小板会在局部聚集,同时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另外,骨折后患者活动减少,静脉血流缓慢,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血栓的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肺部,就可能造成肺栓塞。骨折患者制动时间较长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而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最常见的栓子来源。
二、不同骨折类型与肺栓塞的关系
长骨骨折:如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这类骨折的骨髓含量丰富,骨折后脂肪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的可能性较大,发生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以股骨骨折为例,相关统计显示,股骨骨折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的骨折。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常伴有丰富的静脉丛损伤,骨折断端出血容易形成血肿,局部血流改变以及凝血系统的激活等因素,使得骨盆骨折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也较高。
三、人群差异对骨折后肺栓塞发生的影响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骨折后发生肺栓塞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儿童骨骼的再生能力强,骨折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如果有长骨骨折等情况,同样可能出现脂肪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的情况,只是发生率相对成人低。例如,儿童长骨骨折后,由于儿童的血液循环特点等因素,肺栓塞的发生相对少见,但临床仍需密切观察。
老年人:老年人骨折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较高。老年人本身多存在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高凝状态等基础情况,骨折后活动减少进一步加重了静脉血流缓慢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都使得老年人在骨折后更易发生肺栓塞。研究发现,老年骨折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骨折患者。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骨折后肺栓塞发生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在妊娠期、产褥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本身就有血液高凝的倾向,若发生骨折,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卧床者:即使是轻微骨折,长期卧床也会显著增加肺栓塞的风险。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缓慢,骨折后本身的高凝状态加上卧床引起的血流缓慢,使血栓形成的几率大幅上升。例如,一些因骨折需要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能够早期活动的骨折患者。
缺乏运动者:平时缺乏运动的人,骨折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为缺乏运动的人本身静脉回流就相对缓慢,骨折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肺栓塞。
病史因素
有血栓病史者:如果患者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病史,那么骨折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会明显增高。因为这类患者体内的凝血-抗凝平衡已经存在异常,骨折后这种异常会进一步加剧。
有心血管疾病者:如冠心病、心房颤动等患者,骨折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也较高。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骨折后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等可能受到影响,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肺栓塞的发生几率。
总之,骨折是肺栓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处理骨折患者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肺栓塞的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对于高风险人群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早期活动、使用抗凝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